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致力高水平国产化 沈鼓让中国装备与世界同步
  • 点击数:1431     发布时间:2010-07-05 13:39:00
  • 分享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压缩机制造公司把并购目标锁定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鼓),旨在以沈鼓为依托,在中国建立全球最大的压缩机等旋转机械生产基地。
关键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压缩机制造公司把并购目标锁定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鼓),旨在以沈鼓为依托,在中国建立全球最大的压缩机等旋转机械生产基地。

    按照GE全球副总裁的说法“沈鼓可以为全球生产压缩机”。但沈鼓不是跨国巨头的“踏脚石”,而是中国的“顶门杠”。

    沈鼓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中唯一没有“备份”的企业,担负着为大型乙烯、大型炼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国产装备的战略任务,其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而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强国使命和历史责任,使得沈鼓形成“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精神,锐意进取,积累了比肩国际一流的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

    目前,沈鼓已生产的离心压缩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大型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组等数百台(套)产品,台台都是中国第一,打破了跨国公司技术垄断,成为“国家砝码”。

    在数十年的战略赶超中,沈鼓集团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政府部委的重视。有关领导人在视察沈鼓时,对沈鼓的创新成果表示赞赏,“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只要能坚持自主创新,同样能达到很先进的水平”。

                          

    肩起国产化重任 当仁不让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是沈鼓集团最大的用户,乙烯和炼油装备是沈鼓主导产品。几十年来,沈鼓在石化工业领域诞生了几十项“首台套”。与此同时,中国乙烯工业则发生了2000倍产能的飞跃,炼油工业也完成了从“小茶壶”到千万吨级基地的跨越。

    乙烯工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70年代,“的确良”面料一票难求。1972年,经毛主席圈阅,周总理批准,燕山石化从日本引进了我国第一套30 万吨/年乙烯装置。“装置投产时,所有的装备包括每一个螺丝钉都是引进的”,燕山石化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杨清雨至今仍唏嘘不已。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乙烯国产化装备,沈鼓当仁不让。如今,百万吨乙烯装置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中国石化工业已经具备了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能力。该套装置的核心设备——裂解气压缩机正是由沈鼓集团自行设计和制造的。早在10年前,我国第一台24万吨/年大型乙烯装置在大庆石化顺利投产时,原中石化副董事长、总裁王基铭院士激动地说:有了沈鼓,我们就有了顶门杠,我们就敢和老外说不。没有沈鼓,我们只有伸着脖子,任其宰割。

    新中国建立之初,只有3座10万吨/年炼油厂,外国人讥笑我们是在“小茶壶”里炼油。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有15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厂。

    目前,中国炼油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炼油大国到炼油强国的跨越。与此相应的是,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用筒型离心压缩机、125吨活塞力往复式压缩机等跻身世界级先进技术水平。“我国炼油年加工能力从建国初期的十几万吨发展到现在的4亿多吨,炼油技术从一片空白,发展到全部成套炼油装置技术都实现国产化。这是很了不起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承恩感慨不已。

    仅2009年,沈鼓集团就成功为中石化天津石化研制了国内首台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为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装置研制了丙烯制冷压缩机,成为世界第四家具备研制百万吨丙烯压缩机能力企业。使我国大型石化设备制造能力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挺进了世界先进压缩机制造企业的行列。

                      

    敢为天下先 拒绝平庸

    沈鼓集团的主导产品包括离心压缩机、核泵等,就对其技术性能先进性和稳定性的需求,以及这些产品在相应重大工程中的核心作用而言,均需要较高的保证。这也是在这些装备的市场中,形成了全球性的赢家通吃局面的原因。因此,一直以来,乙烯装置用的离心压缩机组都为国际上少数几个跨国公司,如GE、西门子等垄断。

    压缩机组是生产乙烯原料的核心设备。业内有句俗话: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

    在这个领域实现国产化,没有试验的可能,只能是一步到位,一次成功。不是国人经不起失败,而是市场不等人,做不成就出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冒险还是守成,确实考验企业的胆魄和胸怀。

    沈鼓拒绝平庸。“我们提供给国家的,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的产品,是用沈鼓人身家性命作抵押的产品。”

    在近二十年时间里,沈鼓每年都为大型炼油、大型化肥等领域提升一个档次,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在60%~70%之间,累计为石油、化工、冶金、空分等行业提供各类透平压缩机2200余台(套),先后在石化行业竖起了24万吨/年、36万吨/年、64万吨/年、100万吨/年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的四座里程碑。

    其中,为大庆石化48万吨/年乙烯装置研制出单线能力为24万吨/年裂解气压缩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空分领域实现了4万、4.8万、5.2万m3/h空压机的“三级跳”;2008年,完成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长输管线压缩机、2D125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单级循环气压缩机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压缩机产品。上百台套离心压缩机创造了中国第一,实现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零”的突破,彻底打破了外商对我国重大装备领域长期的技术和价格垄断。

    2007~2009年,沈鼓集团运用核心技术成功开发出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了100万吨/年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5.2万m3/h空分用离心压缩机,聚丙烯装置用单级循环气压缩机,天然气输送用长输管线压缩机,千万吨炼油装置用大型压缩机;2D125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为核电领域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成功研制出余热排出泵、上充泵、安全壳喷淋泵、低压安柱泵、电动辅助给水泵等五种核电用泵,推进了我国核电核心装备自主化进程,达到世界级先进水平。

    这一台台重大技术装备的诞生,标志着沈鼓在大型风机、泵类产品、往复压缩机研制领域又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主导产品向着超大型、尖端化、世界级迈进,满足了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需求,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大型离心压缩机总体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单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展示了企业雄厚的设计制造能力。

                     

    做国家砝码 厚积薄发

    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往往有一就有二,甚至有三有四,都可以找到替代者。但沈鼓集团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没有“备份”的企业。在相关领域,沈鼓不能生产的核心装备,就只能依赖进口。因此,沈鼓在我国石化等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一直被看做一张王牌,被称为“国家砝码”,屡屡起到了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的特殊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等16项重大技术专项中,沈鼓集团承担其中4项32种关键产品,其唯一性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中国工业史上,沈鼓集团曾有100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替代进口数百亿元。创造了“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辉煌历史,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沈鼓厚积薄发。在大型乙烯等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方面,孜孜以求积蓄了三十年的力量。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投重金对沈鼓进行改造扩建,从八个国家引进离心压缩机等设计制造技术。但经过两年的消化吸收,沈鼓人发现,外国人是不会把核心技术拱手与人的。而且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不断加快,引进技术很快就会被更新的技术取代,成为落后技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鼓从80年代初便开始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自主创新之路。

    沈鼓建立了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并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同时,沈鼓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力,建立了企业技术分中心,联合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开发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新技术,确保企业每年都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新产品。

    近三年来,沈鼓集团研发经费投入分别占主导产品销售收入的5.58%、5.77%、5.94%。年均完成科研项目达90项,取得5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拥有一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累计为石油化工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提供核心设备离心压缩机2200台(套),替代进口20亿美元。

    目前,沈鼓大型离心压缩机总体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单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展示了企业雄厚的设计制造能力。离心压缩机市场占有率为85%,大型鼓风机占50%;锅炉给水泵占 30%,冷凝泵占85%,高压注水泵占50%,输油管线泵占80%,加氢、除焦泵占80%;石化行业往复压缩机市场占有率为80%左右,化肥往复压缩机占 60%,军工行业核动力潜艇主泵和往复压缩机占70%。

    1990年起,沈鼓集团先后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863工程CIMS重点示范企业;辽宁省科技先导企业、辽宁省首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2005年中进入国家级技术中心50强,获得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奖;2006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重大装备国产化突出贡献企业,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被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被全国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 “全国机械工业先进单位”。

                      

    彰显精神气质 领风飞扬

    多年坚持不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展示了沈鼓企业文化的深厚底蕴,支撑企业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企业员工总数6182人。其中,享受政府特贴41人、教授级高工51人、高级工程师318人、工程师50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6.7%。高级管理人员227、管理专家15人、高级工人技师143,工人专家9人。

    “五朵金花”光荣绽放:沈鼓集团设计部5位女工程师王英杰、王广兰、张玉珠、葛丽玲、严鸿,承接了山东华鲁恒升公司大化肥装置4万空分压缩机机组的主导设计任务。这个当时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女工程师团队,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出色完成了技术谈判、开发设计、试车指导等工作,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具备了大型空分压缩机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沈鼓人把这5位女工程师誉为勇攀科技高峰的“五朵金花”。

    2005年2月24日,“五朵金花”设计攻关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5年“五一”前夕,“五朵金花”先进集体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在内的国内媒体,对她们的事迹做了大规模集中宣传。“五朵金花”的先进事迹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赢得广泛的赞誉。

    “徐强精度”成就传奇:青年工人徐强把个人的奋斗与民族工业的振兴紧密联接在一起,在实践中勤奋学习、苦心钻研、反复摸索、创新进取,成为一名集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于一身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传统产业工人向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成功转型的标兵,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典范。

    2004年,他一举创造了国内大型齿轮加工精度的全国之最——“徐强精度”,每年可为企业创造4000多万元的价值。“徐强精度”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民族工业振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获得2004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并位居“十杰”之首。2009年徐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脱颖而出:全国劳动模范、沈鼓结构车间高级技工杨建华,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的“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于2008年初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建国以来全国第四位、辽宁省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他在国内无先例、国外无技术参考的情况下,攻克多道难关,成功拼装焊接出中国第一台鼓风机焊接机壳,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杨建华同志创造性地总结出压缩机焊接机壳“一四拼装法”,研制出10多种国内领先、填补空白的鼓风机、压缩机焊接机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沈鼓厚重的企业文化,培养锻造了一支以“五朵金花”、徐强、杨建华为典型代表的员工队伍,在他们身上体现和弘扬了沈鼓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承,那是永不服输,拒绝平庸,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履行强国使命,成为国家砝码。沈鼓以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朽业绩,让中国装备与世界同步;以舍我其谁义无反顾的卓越奉献,铸就了中国工业忠诚之魂。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