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历经3年酝酿,终于在今年4月6日正式公布。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医药企业的影响深远。政府主导下的卫生投资加大,将增加医药行业新的需求。同时医疗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扩大,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但新医改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价格制度方面,对行业格局还会存在较大影响。企业信息化是医药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医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医药企业,该如何平衡创新和基本药物制度的关系;什么药物应该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从市场竞争转化到行政定厂家,从长期看如何避免政府部门的权利干预和厂家的市场垄断,等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所优先考虑的途径,这也是国外优秀医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总结。
一、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信息化现状总结
新医改不仅提供了8500亿元的新增投资,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医药市场格局的变化。中国医药企业如何适应这种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环境,是医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医药企业要想在这场充满风险与机遇的竞争中取胜,除了不断加大改革步伐、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以外,更要在信息化建设上加大投入,通过深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医药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决策的及时高效性,使“信息化”真正成为医药企业科学决策的工具,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大型医药集团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涌现出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西安杨森、北京同仁堂等行业信息化标杆,同时与国际医药集团企业巨头(特别是美国强生医药、辉瑞医药)相比,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1、在领导力方面
(1) 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有高度但推动力不足。目前,医药企业对利用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构造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均有一定高度,但大部分医药企业的信息化组织仍缺乏把信息化建设项目作为“管理创新”项目进行推进的能力。
(2) 普遍开展信息化规划但战略性不足。多数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局限于具体的软硬件系统引进与建设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融合方面仍有所不足。大部分医药企业的信息化预算比例也没有达到国内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平均水平。
(3) 信息化预算到位但战略执行力差。大部分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较小,信息化建设预算到位情况普遍较好。但投资动因集中于硬件购置与维护,或财务、进销存、办公自动化、工业控制等局部应用范围内,未能全面有效支撑战略发展、业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2、在基础建设方面
(1) 信息化标准与管控规范薄弱。目前,信息化标准与管理规范的制定与落实是目前医药企业薄弱的工作之一,企业并没有比较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对信息化管理没有成文的规范与制度,使信息化运行维护与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没有制度保证与技术标准的遵循。
(2) 由于信息化建设历史较短,相应培训较少,各级领导与业务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解不深入
纵观国内医药企业信息化市场,针对大型医药集团ERP成功案例相对较少,IT企业也缺乏相应的精通行业的人员。因此,医药企业多分散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下,只能将信息化建设范围局限于财务、办公自动化等极少数范围内。这样,使得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感性认识难以提高一个层面。同时,由于相应培训较少,各级领导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与集团发展、业务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理解较少。
(3) 企业发展战略未能有效落实到信息化工作是由于管理和信息化仍处于“两层皮”状态
由于企业内部也缺乏相应的既精通IT系统原理、又能够深刻理解企业业务和战略的人员,又未能引入高素质的外部咨询力量进行系统的信息化规划,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难以切实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信息化工作中。
3、在应用、集成创新方面
(1) 电子商务处于初级应用。医药企业的电子商务注重力度不足,多数企业处于电子商务的初级应用,即利用网站发布产品信息,进行企业宣传。
(2) 信息集成程度较低,缺乏全局集约化管理平台。集团及下属企业的业务及管理信息系统比较分散,信息集成度较低,不利于集团对各板块的管控。
(3) 变革与创新支持度有限。信息系统的应用帮助总部及各板块规范了业务及管理流程,但借助信息系统完成业务流程优化的企业数量十分有限
4、在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方面
(1) IT制度、标准和流程缺失,IT管理不规范
医药企业普遍没有建立项目管理规范、IT运维流程等相关制度和标准,各IT部门管理随意性较大。
(2) 缺乏相应的IT管理平台
医药企业IT部门在充分利用各种管理平台(如项目管理平台、网络管理平台、监控平台等)、加强IT管理水平,IT管理效率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IT组织建设不到位
医药企业IT组织建设普遍落后,人员配备不足,导致服务能力和项目建设能力低下。
(4) 信息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医药企业尽管配备了一定的安全设备,但是整体信息安全水平仍然不高,需加大力度予以改进。
二、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2010年,中国医药行业信息化应用正逐步走向成熟,企业的应用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按行业细分还要适应不同类型的企业发展。
1、集团型企业
集团型企业应全面推行以“研发、工业、商业”主营业务的一体化建设,围绕医药集团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的需求,在统一信息资源管理、业务协同管理,统一的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以商业、科研、工业一体化建设为业务管理手段,以企业战略管理与商业智能的建设为决策手段,建立和完善医药集团企业科学、全面的信息化业务协同与管控体系,消除信息孤岛,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实现企业决策支持信息化。
2、医药研发类企业
医药研发型企业应在企业整体角度(如属于集团型企业中的子企业,则应在医药集团企业角度),在统一的信息管理与集成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医药研发信息数据,实现研发的信息集中管理和研发信息有效共享;
从支持产业链的角度,支持研发与下游的工业一体化,与生产业务有效衔接;
实施研发项目管理信息化,与加强研发体系自身建设,提高医药企业研发整体能力;
通过建立研发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支持企业实现从战略、管理、运作等不同层面对研发管理,增强企业对研发业务管控力度,加强项目决策与成果转换能力。
3、医药工业类企业
医药工业型企业应在企业整体角度(如属于集团型企业的子公司,则应在医药集团企业角度),在统一的信息管理与集成平台基础上,建立企业统一的工业IT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的工业信息统一管理;
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医药工业产业链,实现不同工业企业在工业产业链间的协同生产,提高工业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如存在分子公司,则通过建立医药工业企业总部与下属各工业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增强企业总部对各工业企业的监控力度,实现从战略、管理、运作等不同层面的一体化监管;
以医药工业的业务管理层系统为核心应用,逐步形成集成的医药工业IT管理体系。
4、医药商贸类企业
医药商业型企业应在企业整体角度(如属于集团型企业的分子公司,则应在医药集团企业角度),在统一的信息管理与集成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医药商业信息数据,实现商业的信息集中管理;
从支持产业链的角度,支持与研发、生产业务有效衔接;
整合商业产业链,在有效衔接上下游业务的同时,实现企业内不同业态在分销、物流、零售的协同运营,提高商业企业综合竞争优势;
分别建立分销、物流、零售管理体系,增强商业企业对业务管控力度,实现从战略、管理、运作等不同层面提升商业企业运营效率。
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医药企业成为主业突出、管理先进、具有较强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终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