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国家创新型园区走势观察 转型中国——国家创新型园区走势观察(上)
  • 点击数:880     发布时间:2010-09-02 15:24:00
  • 分享到:
以“530”为蓝本,中组部牵头的“千人计划”花开正艳,第四批名单刚刚公布,涵盖创新、创业、金融各类人才。
关键词:

                   

                                       题图 常州高新区全景。姚建国摄

    “最近读了克鲁格曼的书,他将中国经济称为‘建立在浮沙之上’的增长。”

    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源不禁拍案而起。然而,愤怒之中又无奈:“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确击中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软肋。”

    克鲁格曼就像是经济学界的“妖巫”。上世纪70年代曾预言前苏联是只“纸老虎”,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四小龙”紧随其后,东亚经济直撼美国的霸主地位。同样在克氏的预言中踣地不起。今天,中国成为地球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克鲁格曼魔咒”又一次阴霾临空。

    中国人从来不是宿命论者,危亡之际总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中国把摆脱魔咒的希望寄托于自主创新。

    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注定要承担更多的国家使命。

    在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国家制定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为高新区战略定位:即“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在“四位一体”战略的指导下,一次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结构布局悄然展开。56家国家高新区根据不同禀赋,分别向“世界一流园区”“创新型园区”“特色产业园区”三条路径进发。

    中关村、张江、深圳、西安、武汉、成都,瞄准了硅谷、班加罗尔、新竹,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成为自主创新的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源。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打造区域创新集群,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

    其中,“创新型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共振。目前,已有14家国家高新区投身其中,列队候选者前赴后继,表现出一种争当敢死队的悲壮。

    这是一个民族摆脱“魔咒”的抗争;

    这是一种前途未卜却一往无前的进军。

    关注他们,正如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甩掉“GDP指挥棒”:创新创业与乌纱帽的博弈

    “富士康跳楼事件”无疑是一场地震。

    困惑,纠结,甚至愤怒,通过舆论迅即爆发,无不冲击着每一个国民和执政者的心理防线。

    经济学家陈志武直陈:富士康事件,显示以政府主导、单纯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冷酷面。

    在过去的30年里,GDP是支指挥棒。经济发展的速度,关系着执政者乌纱帽。各地官员怎能不为钱忙?

    这本无可厚非。如果没有GDP的增长,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辩证地看待GDP。没有经济的增长,就没有发展;中国高新区本身就是一个科技和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奇迹。他相对于传统产业,受益于GDP的更多,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更大。

    曾几何时,依靠土地资源与区域优惠的“招商引资”,是高新区的流行病。谁的条件更优惠,就能引来更多的世界500强,就拥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潮流之下,要么被裹挟,要么被抛弃,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曾经,有高新区,为了吸引富士康这个“世界代工大王”,不惜耗费30万元,制作了一部影片;《郭台铭语录》人手一册。对于“代工”企业,组装499美元的苹果iPad,仅获11.2美元加工费,由此带来的产业低端化,竟“视而不见”,或视而不能见。

    还是这家高新区,省市联合投资107亿元,建设中芯国际工业园,以租代赎引进中芯国际,收获的却是金融危机而无法开工的结局,巨额投入几成一潭死水。

   一匹匹像中芯国际这样“被速度击败的奔马”,让高新区欲哭无泪。目前,又传出富士康大举搬迁的传闻,廊坊、河南、重庆,甚至天津滨海高新区也名列目的地之中。

    我们没有理由否定“代工”企业给地方财政的贡献,问题是如今乃至未来,国家创新型园区在富士康们面前,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作为《创新型园区建设指南》的参与制订者,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处长杨跃承分析,创新型园区,就是要摒弃GDP导向,从依靠资源消耗与区域优惠转向创新驱动与内生增长。

    “《创新型园区建设指南》十二条量化目标中,不以GDP论英雄,增强了我们‘血本’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产千万美元组装制造类公司说‘不’的胆识。”

    “不以GDP论英雄”,对于国家高新区及其属地政府而言,无异于身心解放。

    经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戴源把“十二条”拆分成三大类:关于“高新技术聚集区”,涵盖万人发明专利、企业研发总投入、高新产业工业增加值、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新注册比例;关于“优质企业聚集区”,包括从业者本科以上人数、上市公司数量、优势产业集群,园区净利润、万元增加值能耗;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区”,由科技拨款比例、服务业比例构成。

    GDP压力减小,创新要素成为指挥棒,使得国家创新型园区把调整结构、产业提升作为重点。

    未来5年,常州高新区规划,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再造一个新的高新区;培育传感网、生物医药、低碳清洁技术、航空航天等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则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经济增长极。

    在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刘骁看来,“富士康跳楼事件”和“太湖蓝藻事件”一样,“为各地的科学发展敲响了警钟”。

    “太湖再博大的胸怀也经不起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折腾”,当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不留情面地反思时,国家高新区主导的创新驱动和以GDP导向的发展理念之间,博弈正悄然进行。

    2008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无锡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作出调整,取消GDP考核指标。

    无锡高新区不再满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不仅着眼于解决“水”的治理问题,更立足于加快“岸上”发展理念的转变。

    甩掉“GDP指挥棒”的无锡GDP不降反升,从2006年3300亿元,到2007年3858亿元、2008年4400亿元、2009年4992亿元。

   戴源期望,从上到下各级政府甩掉“GDP指挥棒”的政策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否则面对市长这个班主任、省长这个教导主任、国家决策层这个校长,作为学生的国家高新区在层层加码的‘作业’面前,自己减负是困难的。”

    难,亦将前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创新之路无坦途,别无选择。  

    收获创新价值:创新型园区就是创新网络的节点

    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子邮件——《沙发上的思考》,打动了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公司的高层管理者。

    写信的人叫黄家学,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在全球第四大制药企业诺华工作3年。

    黄家学在邮件中写道:单纯的干细胞存储业务风险非常大,企业必须走知识产权战略的道路,以专利作为企业发展支撑,同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要抢占行业制高点,必须制定标准。

    其时,作为滨海高新区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协和干细胞脐带血存储业已占国内市场90%以上。万里之外黄家学的这番思考,正与协和干细胞“高效收获创新价值”的观念不谋而合。

    黄家学选择了协和干细胞,走进了滨海高新区。滨海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海山提及往事,“主导产业符合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创新潮流,高新区的发展才有内生动力。”

    黄家学的到来,成为协和干细胞“知识经济”的内部推进器;滨海高新区,则在外部环境上为他们铺平了道路。

    记者走访滨海高新区科技局时了解到,他们举力支持产业集群、创新集群,企业每申请一项发明专利,高新区补贴1000元,授权后一次性补助2500元;申请国际专利,只要拿到该国的专利受理通知书,补贴10万元;建立一项国家标准补贴50万元,国际标准补贴100万元……

    作为回报,2008年,滨海高新区专利申请3577件,在国家高新区中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为6850件;企业净利润占销售收入比重9.27%,位居全国高新区首位,高于《创新型园区建设指南》8%的标准。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火炬计划要坚持走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努力发挥更加显著的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引导力量。

    “创新型园区,促使园区从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过度依靠土地消耗和区域优惠,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胜光认为,“创新型园区是创新网络的节点,能促进产业价值形态向高端转移。”

    缩小与世界一流园区的差距,已成国家创新型园区奋斗不可动摇的方向。

    “我国经济平稳度过了2009年,但高新技术产业已踏进这样的‘怪圈’:刚刚还是‘明星’产品,马上就成亏损‘瘦狗’。”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认为,“硅谷是生生不息的活火山,我国高新区起码要关注下一个10年的技术创新周期和产业周期。”

    人们看不到时间的尽头,人们看不到世界的消亡,但国家创新型园区必须居安思危,以前瞻性和预见性,告别市场换技术的尴尬,站在山顶赢得与跨国巨头之间的竞赛。

    这是命运使然。这是历史的逻辑。 

    方寸之间,同处江苏的常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高新区,瞄准了世界光伏头把交椅。

    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没有料到,尚德在纽交所的上市,使其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超越荣智健成为中国首富,同时也开启了一场暗战。

    一年之后,无锡尚德半小时经济圈内,历经10年打拼的常州天合光能,在当家人高纪凡的带领下,敲响了纽交所的开市钟。

    此时的江苏境内,无锡尚德、苏州CSI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江苏林洋新能源,中电光伏江苏“五虎将”,先后在海外上市;常州高新区和无锡高新区,各自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

    产业投资者受行业高利润的吸引蜂拥而上,地方政府被认为是这一波投资浪潮的推波助澜者。根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9年初,多晶硅项目累计投资超过700亿元。从广东顺德、辽宁锦州到上海、河北保定,一个个地方,一个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光伏产业园,把如火如荼的多晶硅投资推向了高潮。

    膨胀增长与市场无序这对孪生兄弟,是否导致了高新区间的同质化竞争?

    戴源认为,没有同质化就没有竞争,但是否造成重复建设,在变化万千的市场中,还存在众多变数。这些看似由强势政府主导的地区,恰恰培育了市场并给予企业最激烈、最充分的竞争。只要统筹协调得当,跨国巨头很可能在同质化竞争中通过兼并重组产生,中国的高新企业则将收获更高的创新价值。

    创新价值从哪里来?

    人才是第一要素:引资与“引智”的投入产出比

    “这里是一片空白,但像每一张白纸都能绘出美丽图画一样,冷泉港亚洲一样会有精彩的未来。”

    2010年4月7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82岁高龄的詹姆斯·沃森亲临苏州,为世界闻名的冷泉港实验室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揭牌。

    “这将使苏州成为亚太区首屈一指的生命科学顶尖学术信息中心,吸引大量优秀生物创新技术和人才。”苏州工业园生物纳米科技发展公司总裁刘毓文称。

    软硬环境建设,在风景秀丽的独墅湖畔——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逐渐成为中国生物纳米技术的“产业摇篮”。

    科技园公共实验中心,倪健埋头查阅资料。

    倪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医药博士、血液与基因抗体专家,2005年到上海创业,过程难言顺利。

    “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伸出了橄榄枝,1700万元建设的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平台让我心动,这能为我省下千万元费用。”倪称。

    究竟是创业创新孵化之地,还是“跑马圈地”之所?二十年来,关于国家高新区的争议时起时伏。

    苏州生物纳米园用行动作答:历经“土地时代”、“设施时代”、“金融时代”,国家高新区在扑面而来的“创新时代”,除了“招才引智”别无选择,包含公共技术、资金支持、产业服务在内,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则是集聚人才的关键。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收获着不同的价值。

    苏州生物纳米园无疑是国家创新型园区“孵化器”的一种雏形,一个趋势。

    查阅“十二条”,起始就是对于人才的要求,“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理工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高于2500名”,而新增发明专利、高新企业比例等无不与人才相关。

    “工业用地没了,资源用完了”,“说着科学发展观做起来不科学”,在无锡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局长张科看来,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培育企业创业创新能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释放空间,是创新型高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锡的“觉醒”,源自2005年的一项权威调查:无锡成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这让刚刚履新的杨卫泽哭笑不得。

    无锡该往何处走?正当杨卫泽困惑时,无锡尚德的成功让他豁然开朗。

    从澳大利亚归国的太阳能博士施正荣来到无锡,除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几页商业计划书,剩下的只有一腔热情。无锡政府出资600万美元,难能可贵的是,在尚德上市之前选择了退出。

    正是施正荣的引进,引发了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崛起。施正荣理清了杨卫泽的思路,“530”计划在无锡的探寻和期许中爆发。

    其间,最吸引眼球的便是“三个100、两个300”,即政府向创业者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启动资金,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根据项目情况提供不低于300万元的风投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贷款贴息。

    对于政府的巨额投入,杨卫泽几经辗转,终于算出了一笔账。

    是招一万个农民工,100个白领技术人才,还是引进10位高端产业领军人才?

    “答案只有一条,就看他给这座城市创造的价值,以及城市的容量。一万个农民工,为城市解决了城里人不愿意干的事,但一万人给城市带来了‘包袱’。比如住房、环境建设、垃圾处理、子女就学,等等。我们必须测算投入产出比。”

    从原计划的5年引进30个海外留学创业人才,到如今突破1000个,无锡正打造“中国科技创业家的摇篮城市”。

    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是觉醒的人对封闭体系的扬弃。200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却严重不足。

    当整个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为自主创新的具体路径寻觅,在无锡高新区,一种支持高新企业的模式已然浮现——开明的政府,找到具有资本和商业管理意识、有名望的人或组织来代表“政府”,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合,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

    以“530”为蓝本,中组部牵头的“千人计划”花开正艳,第四批名单刚刚公布,涵盖创新、创业、金融各类人才。郑州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宁波高新区《关于加快引进海外人才的若干意见》,等等,从一片荒芜中走来,开启了用招才引智取代招商引资的新时代。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