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苏州高新区。
“以前,手里最多的名片是CEO,现在,最多的是高校校长、院士和科学家。”几年间,职务没有变,分管的领域没有变,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周伟强发现,自己打交道的人变了。
发生在周伟强身上的变化,其实是苏州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
过去几十年,作为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苏州一直是经济转型的先行者。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借农村改革东风,苏州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实现了“农转工”。如日中天时,乡镇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如今这片热土上众多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大都脱胎于当初的乡镇企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的潮声,苏州人便借船出海,“内转外”同样先声夺人——浦东没有机场,为了吸引外资,苏州人修建的高速公路直通虹桥机场,架起了通向世界之桥,于是这座城市几乎成了“外向型经济”的代名词。目前世界500强中有134家在这里落户。
由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立平等所著的《基于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人才战略研究》一书中,作者开宗明义指出:未来苏州的产业发展,取决于今天对苏州产业转型的战略安排和着力推动,而产业转型升级“本质是人才升级,是人才战略的升级”。
2009年,国土面积占全国0.09%的地级市苏州,GDP位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外贸出口仅次于上海和深圳,实际利用外资仅次于上海、北京。
光环加身,资源约束亦如利剑高悬。“以前,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每年可以批十几万亩地,如今每年1.5万亩已经持续了8—10年。”周伟强总结,苏州以前的“优势”已经不再,“劳动力成本上涨,交通快速发展后,区位优势相对削减,粗放发展,再走以前的老路已不可能”。
区域经济竞争黑云压城。且不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苏州周边,凭借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物联网声名鹊起的无锡,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南京,医药产业特色鲜明的泰州……长三角城市经济群发展无不展现出舍我其谁的豪迈。
“苏州必须抢抓第三轮发展机遇,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经济素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苏州现在比以往任何时间都迫切需要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初见李政德是在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期间。“现在很多留学人员还有观望、犹豫、徘徊,我的演讲内容就是要他们下定决心。因为这里政府环境成熟、硬件软件到位,关键是自己要有创业的心理准备。”
1962年生于江西景德镇的李政德,1990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博,在澳期间首次接触智能机器人这个陪伴他20余年的行业。2008年回国在昆山创办苏州澳昆智能机器人公司。
李政德在澳期间曾开发出世界首台矿山隧道安全支护机器人、首套在线智能机器人羊肉清洗加工系统,回国创业后,又开发出全球首款影像识别智能机器人,为产品高速分拣包装机械化、自动化迈出一大步。
面对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已拥有中组部 “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苏州“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等“光环”的他坦言“压力”很大:“现在不是回国‘摘果子’的时候,是来‘啃骨头’的时候,一定要有实力、有准备。”
从当初“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到如今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李政德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在苏州生活,只要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在苏州创业,只需拎包办公。”这是“千人计划”入选者们共同的感慨。——一个全面覆盖、集成支持、上下联动的引才政策体系在2500年风景优美的苏州,构建成创业创新者的天堂:
2005年,制定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办法,苏州市本级给予5—100万元安家补贴;
2006年,实施“千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把引才重点锁定在现代通信、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并放宽了在年龄、户籍、学历等方面的限制;
2007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实施,每年择优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来苏创新创业,给予50—250万元的安家补贴;根据创业项目的规模和进度,给予100—4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免3年租金的工作场所;最高500万元的担保融资贷款、30万元科技保险费补贴、50万元贴息资助等;
工业园区、高新区、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地县区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今年,苏州市政府对“姑苏人才计划”再度升级,增加了两项新功能,一是科技金融支持,对到苏州创业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二是为引进的人才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
与此同时,《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苏州市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关于县级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配套政策相继出台。
梧桐好,凤凰来。目前苏州全市人才总量年增长率连续8年保持15%以上,高层次人才总量年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20%以上,共有86人入选省“双创计划”,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19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人才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是利在长远、一本万利的事情。”蒋宏坤说,“要像重视项目建设那样,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特别要舍得花大本钱引进发展新兴产业所急需和紧缺的高端人才。”
据统计,目前苏州各级公共财政每年用于人才工作开发的专项资金已达两亿元,约占苏州年度财政收入5%,今后5年全市各类人才工程的专项资金将不少于30亿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新兴产业是第一方略。”细致的制度安排凸现的是苏州对于人才重要性的共识,王立平认为,“我们的政策出台要让每一个基层的民众都知道,让大家共同来落实。让人才在苏州享受‘超市民待遇’。”
《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苏州人才总量达到185万人;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即在目前5万多人的基础上翻两番;10年引进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苏州市长阎立称:“要使苏州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