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编者按从省级跃升至国家级,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对营口高新区而言,既是“以升促建”的强大动力,也给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营口高新区如何布局谋篇?在园区体制、运营机制上如何创先求新?面对传统产业超过80%的现实,如何整合科技资源,“无中生有”地发展高新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今天起,本报推出“营口探营”系列报道,与读者一道,分享营口高新人的喜悦、艰辛与智慧。
秋冬之交,渤海辽东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营口高新区。
天气已然转冷,人们却沉浸在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中。
在成立的18个年头里,这里时刻盼望着这样一条消息:营口高新区跃升国家级高新区。
年复一年的等待,今天,在辽宁工业大省的土地上,营口高新区,连同全国其他12家高新区,终于得偿夙愿。
对比此次跃升“国家队”的13家高新区,营口没有东莞松山湖的红火,没有烟台名声响亮,没有新疆昌吉西部布局优势,拥有的仅是支撑当地经济多年的传统产业,既缺乏高,也缺乏新。
如是种种,在人们心间画了一个问号:营口高新区何以跃升“国家队”?
从背靠大海到面向大海
营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营口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和忠认为,营口高新区跃升国家级,得益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
在过往10余年中,营口高新区创新能力不足,持续动力不足。冶金、石化、镁质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六大传统产业,贡献率超过80%。
“此前20年,辽宁始终背靠大海,向内陆使劲儿。这样眼界慢慢变窄了,失去了工业老大哥的风范。”在李和忠看来,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一种新的思维。
2005年8月26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营口考察。从那时开始,在营口的土地上,中国海岸新硅谷的梦想油然而生。
一位营口市政府官员回忆,站在滨海大道上,看着正在建设的工业园,李克强颇有感触。他面向大海,挥指远方:营口沿海200多平方公里的盐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这里为中心,向东延伸到长兴岛,向西延伸到锦州湾,以港口开放带动腹地,将是一条希望无限的沿海经济带。
由此,一个全新的时代拉开帷幕。
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由锦州湾、营口、长兴岛、庄河、丹东的“五点一线”,扩展为辽宁整个沿海经济区域,构筑起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方位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由沈阳、鞍山、营口等8城市组成,以沈阳为中心,沈抚、沈本、沈铁、沈阜、沈辽鞍营5条城际连接带、十大产业集群和九大新兴产业建设不断加快。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唯一叠加的地方,营口开始面向大海,寻找后发制胜的新动力。
站在营口城市发展规划蓝图前,人们会发现,营口被“拉长了”。原有的老城区成为整体规划中的一角,沿老城区向南,高新区、沿海产业基地、北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百里沿海城市带,实现了这座城市从“背海”到“向海”的转变。
此时此刻,原有的体量早已不足以承载营口发展。经过反复论证,人们恍然发现,营口高新区需要一个全新载体,以便利用科技要素,集聚其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共享。
“升级”国家队的前夜,营口高新区已经孕育在滚烫的激情中。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破土而生——在辽宁省委、省政府支持下,2009年11月24日,辽宁渤海科技城获批建设。
建设沿海连接内地的智慧核心
从背靠大海到面向大海,以沿海开发带动内地发展,辽宁在营口勾画出一片新的天地。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调整结构,成为营口高新区面临的新课题。
营口决策者深知,身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过去多年里,全市经济总量处于辽宁14市的第8位,创新能力匮乏,使这里不可能改变固有困惑。而“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无疑使营口重归舞台中央。
地处渤海辽东湾东北岸,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大辽河入海口处的营口高新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没有采取“开膛破肚”或“摊大饼”的模式,而是转变发展思路,借题发挥,从辽河畔走向渤海湾。
在李和忠组织下,辽宁渤海科技城经过半年调研制定了一份详实的规划。东起滨海路,西至海防堤,南起民兴河,北至辽河南岸,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建成后的辽宁渤海科技城,面积将占营口高新区总面积的76%。营口高新区的目标是在渤海科技城建设智慧核心,具体而言是建设“一高地”“三平台”“三组团”。
其中,“一高地”是指中国产品创新高地;“三平台”指国家工程中心集聚平台,中国高级技师培训和集散平台,中国高新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三组团”指营口优势产业提升后形成的产业组团,新兴竞争力强产业落地形成的产业组团,现代服务业体系建立形成的产业组团。
“从规划图上看,辽宁渤海科技城像个硕大的牛耳。这是个好兆头。我们要在营口高新区形成新材料、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辽宁的新兴产业先行区和科技研发样板区,营口高新区当执牛耳。”在李和忠眼中,国家工程中心集聚平台分量十足,“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这里当是一个希望之所。”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辽宁渤海科技城高起点动工建设。起步区3平方公里,打造科技研发和IT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核心技术的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及科研企业,打造科研集聚区;引进数据服务、软件外包、工业设计、动漫等项目,打造IT产业区,逐步形成楼宇经济和无烟工厂;在辽宁渤海科技城南部,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材料及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基地,打造新材料产业区;在辽宁渤海科技城北部,建设建筑一体化太阳能、节能灯具和环保设备制造中心,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区,逐步实现节能环保成果产业化。
“洼地”效应与国际视野
从背靠大海到面向大海,为营口高新区带来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李和忠的答案是影响力和国际视野。
上升为国家战略,金融创新、土地管理、财税扶持,给营口高新区带来了“洼地”效应。产业、项目、资金、技术,成规模涌来,营口经济总量迅速跃至辽宁第4位,增幅第一位。
曾有营口官员,屡赴外招商“每次都要磕破头”。升为国家战略后,“在世界范围为营口投放了黄金时段的广告”。在李和忠看来,实力的提升,给了这里“创新我做主”的魄力,给了这里“将影响中国未来”的视野。
手拿苹果iPad,李和忠讲述着营口高新区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目标是使营口成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轴上的新兴城市。”
“产业带动商业,产业带动居住。”营口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恒南,把渤海科技城喻为“专抓带蛋的鸡”,“作为科研的末端、产业化的前端,让高端人才、项目在此‘下蛋’,与产业对接,或者‘孵化’新兴产业。2015年,新材料和新能源,产值将超千亿元。”
李和忠心中有一杆秤。他清楚知道,从“背靠大海”到“面朝大海”,这是一个艰难的转身;从“省级高新区”到“国家级高新区”,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营口高新区的远景目标并非限于辽宁。
自俄罗斯海参崴到日本西海岸,为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提供了区域自由经贸的空间,但因多重因素所限,大规模合作未能实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北移,特别是“振兴东北”的提出,让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做出连锁反应,俄罗斯国家杜马提出远东开发要与中国东北振兴相结合,日本出现了将东京湾重化工企业转移至日本海沿海地区的动议。
时不我待,东北“龙头”辽宁的转身意义重大,“而营口正是关节所在”。李和忠称。沉积之后是勃发,身兼“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和国家高新区多重重任的营口高新区,或当重现百余年前东北第一个对外开埠港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