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科研评价方式应以什么为导向?
  • 作者:黄涛
  • 点击数:886     发布时间:2011-05-18 12:33:00
  • 分享到:
关键词:

    信息来源:2011年04月24日   科技日报 

    决策视野 

    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忽视科研劳动特点的科研评价抑制了学术创新,妨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科研高”的导向也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诱导“全民学术”。科学研究应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围绕科学研究的本质和特征,遵循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提高评价的公信力,建立良好的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环境。让那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学者能够继续“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

    科研评价的目标在于追求卓越、推崇创新,不当的科研评价会挫伤创新的积极性。目前科研动机功利化、行为短期化、成果泡沫化、资源配置寻租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瓶颈”。建立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应坚持“质量导向、能力本位、分类实施、实践检验、政学分离、法制保证”的原则。

    由数量第一到质量导向

    量化考评体系克服了过去依赖于领导主观好恶来评价的办法,但是把复杂的智力劳动等同于工业化的机器生产,忽视了智力劳动的积累性、探索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独特性、深刻性。不恰当的量化评价只管数量不顾质量,催生大量“伪成果”“虚成果”,导致学界急功近利、学风浮躁。部分科研人员遵循“论文至上”原则,追求“学术GDP”,完成“原始学术积累”,并取得与自己水平并不相适应的职称、学衔。一些治学严谨、有学术良知的真正学者却被边缘化。论文、专著成果呈“爆炸式”增长,但许多成果只不过是低水平重复。有论文有专著有专利,但没有学术没有思想没有市场。

    万字长篇不一定比千字文更有价值。在职称评审、岗位考评中,应注重“质量导向”。依据学术质量和水平评判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推行“代表作”制,鼓励学术研究创新,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

    由形式优先到实质优先

    科研人过于注重外在因素,本末倒置,致使学衔、职称成了最重要的目标,探寻真理与揭示规律反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一是科研项目崇拜。把科研项目等看作科研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以科研项目的立项级别和获奖级别代替项目的价值,将“立项”本身当作实际成果,不以成果产出而是以投入作为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

    二是SCI论文崇拜。SCI已经与它最初被应用的目标背道而驰,许多科研人员正在沦为论文机器。SCI论文指标容易使科技工作者把目光盯在那些容易出文章的领域,而在这些领域进行的往往是跟踪模仿工作,产生了一些“SCI专栏作家”.

    三是“引文”索引崇拜。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引用率与其价值成正比。衡量期刊质量的影响因子,不仅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同一学科的期刊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要区分正面引用、负面引用和引文深度。引证中普遍存在的向权威倾斜的“马太效应”以及数量众多的伪引、漏引、转引、错引、崇引、自引、负引、友情互引等,现实中的引用率或被引用率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价值。

    四是核心期刊崇拜。只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被有关统计部门承认。事实上,刊载在核心期刊的论文不等于就是高质量的论文,而非核心期刊的论文也不等于就是质量不高的论文。

    由整齐划一到分门别类

    据某大学排行榜,北大文科(包括人文及社科)的分数不及理科的1/3,全国顶尖文科(北大)的分数只有最好的理工科(清华)的1/5。这样的结果足见荒唐之处。人文学科的考核指标更应该侧重观点的创新性、体系的完整性、论证逻辑的严密性、社会影响的深远性等指标,应该区分文科和理工科的特点,破除不顾各学科的特点实行“大一统”“一刀切”的硬性考评指标。科技评价需用多把尺子,对“仰望星空”者和脚踏实地者应有不同的考核指标。基础研究要放在国际舞台上进行评价,把出原创性高水平成果作为奋斗目标,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对应用研究项目则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按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等要素作为评价要点。

    由短期检查到长期考核

    现行科研评价体系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求有“最近最新”的科研成果。快速化评价产生快餐效应,迫使学术界不得不低水平重复,使“理性的”科研人员乐于从事短平快项目的研究。学术成果的价值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做出准确判断,即使有评价的结论,也具有暂时性,长期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应过于频繁地检查和考核,考核和检查应以中长期为主,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打基础、顾大局、管长远”的工作,对其学术生涯进行较长期的规划,注重凝练研究方向、凝聚优秀人才、建设创新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研究环境等等。

    由行政主导到学术本位

    目前,科研评价往往体现的是行政的逻辑而不是学术的逻辑,权力和官本位深深浸入和侵蚀学术界。科研评价以行政拍板取代专家鉴定,学术共同体科研评价功能不足,科研评价主体错位。将科研课题、成果鉴定、出版社和期刊主办单位、成果奖励都贴上行政级别的标签,然后据此来判断该事物的质量。在政府科研经费资助和项目管理上掺杂着大量的“行政力量”“领导因素”,官员的权力过大,介入过多,往往直接指定和左右评审专家,使评审的科学性、公正性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合理地界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边界,解除科研对行政的依附和屈从。

    科研评价核心要素是学术、思想和创新。科研评价要真正以学术价值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排除评价中的非学术因素,实现政学分离,以学术为依归,以学术为本位,创造一种能够保持学术中立和独立的环境条件。

    由人情照顾到法制公正

    同行评价是科研评价中被普遍接受和广泛采用的方式,中国因特有的人情关系传统而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作为“学术守门人”的作用大大降低。评价人的价值偏好、学术修养、遵循的科学范式等会不可避免地影响评价过程,当评价者与被评议人之间出现人情关系或利益关系时,其评价的公正性就会大打折扣。“同行评议”实际上是“同事评议”,甚至是“杂家评专家”的“外行评议”。即使同行评价能够客观公正,也会因专家知识老化、眼界局限而产生阻碍创新的可能性。

    同行评议应彻底切断评价人与被评价人的利益、利害关系,挤干人情“水分”,按照随机、回避和更换原则从专家库中选聘评价专家。对国家重要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或学科及重大项目的评价要实行国际同行评议。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