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 2011年2月23日
灵活、开放的中小企业,与人们印象中神秘、封闭的军工企业之间有无交集?
答案是肯定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贵州、重庆等地的军工企业向当地中小企业抛出橄榄枝,双方逐步展开合作,走出了军民融合的新路子。
目前,这些模式和做法已经得到政府层面的肯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通过多次调研,认为中小企业与军工企业合作具有广阔空间。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日前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就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类优质资源,包括借助军工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解决制约区域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项工作应成为中西部军工大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2008年底开始,在对部分地区合作情况进行调研基础上,工信部确定贵州、重庆两地作为中小企业与军工企业合作试点地区,并在其他地区逐步推进。
目前,贵州航天管理局、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军工企业以及包头青山区的装备制造园区等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已经在军民融合发展上积累出一定经验,并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模式。
双赢格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小企业和军工企业的合作对于双方是一种双赢。那么,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郑昕表示,两者合作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据了解,在国务院、中央军委于去年下半年印发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的互通、互动、互补。提出改进军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修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创造条件等。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规模都比较小,存在技术装备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底子薄,资金、技术、人才、装备不足,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从发展趋势看,中小企业不可能再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土地的方式发展,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涨,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必须提高创新发展能力,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开发新产品,寻求新的发展方式。而军工企事业单位实力雄厚,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小企业的参与,可以通过利用军工企业的溢出效应,拓宽自身发展空间。
而对于军工企业来说,随着改革的深化,军工企事业单位在不断强壮主体的同时,需要分离办社会职能,需要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军工企业发掘人才、技术、装备潜力,延伸产业链,形成与区域经济互通、互动、互补式发展格局,既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也是企业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地区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形式多样
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探索与实践,中小企业与军工企业合作已积累出了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