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7月25日
奥普医谷科技园在孵企业研发
在上海市最新认定的1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有10家为民营。而此前20多年里,民营孵化器在上海总共只有2家。做创投伯乐,这些民营资本在“成就别人、成长自我”中,探索着转型发展之路。
任荃
一家房地产公司意外涉足创业服务,结果越做越来劲;
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把为自己建的园区拿出来帮合作伙伴创业,渐渐有了回报;
另一家风投公司将投一家成熟企业的钱,改投20“匹”创业“黑马”,引起同行纷纷效仿……
在上海,民营资本跨界做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商,是近来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动向。“造房子+收房租+保姆式服务”的传统孵化模式,也被他们玩出了不少新花样。
据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透露,在上海市最新认定的1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有10家为民营。而此前20多年里,民营孵化器在上海总共只有2家。做创投伯乐,这些民营资本在“成就别人、成长自我”中,探索着转型发展之路。
房东改做股东
几百万元“打水漂”,陶世圣不后悔。自打两年前创办“谈家28—文化信息港”,这位曾经的房地产老总陆续投资了10家微型创业企业,其中2家不幸夭折。
谈家28有2万平方米自有产权智能化楼宇,本打算招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不想,大楼造好,有意入驻的都是些科技信息类中小企业,陶世圣因此动了做孵化器的念头。有朋友提醒:“做孵化就是砸钱,要亏的。”可他觉得,只要选准苗子,暂时吃点亏也无妨。
不做房东做股东,陶世圣搭进去的不仅是房租收入,还有十几年打拼积攒的家业。他觉得,做天使投资,民营资本顾虑少、决策快,因此有优势。“我投资企业就是凭感觉——首先选对人,看他有没有当老板的潜质。”陶世圣说,如果像专业风投那样反复调研、犹豫不决,机会就没了。
只亏不赚的日子,需要耐心慢慢熬。正迷茫时,有公司看中了谈家28独门独院的办公环境,欲出高价收购,陶世圣抵住了诱惑。
渐渐做出味道了。“创业的年轻人,满脑子都是点子,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年轻了。”晚上九十点钟,陶世圣路过园区,看到楼里的灯一半亮着,这位60后不由得被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感染。
当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钱纠结时,上海市级政府和科技部打算各拿出一部分资金,与谈家28共同设立一个上亿元规模的投资基金。一开始,陶世圣不太敢接手:“政府的钱过几年要还的,万一投错了,我拿什么还?”前思后想,又不怎么怕了:“每投一家企业,就当成自己的公司,经营要透明、财务要清晰……我也在重新创业。”陶世圣明白,科技型小企业需要他这个股东的帮助而不是制约,需要他的共同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