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青海玉树州结古镇代格村成为现代化科技示范村
2011年,青海科技发展突出绿色引领主线、优化两大布局、实施三大工程、构建四大创新体系、加强五项工作,为使“十二五”期间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总体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青海省绿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3”科技支撑工程新格局
2011年伊始,青海东台盐湖碳酸锂开发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青海锂业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的相关课题通过了专家评估,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盐湖提锂到镁的综合开发,从晶硅、磷酸铁锂等材料的制备到太阳能发电基地的建设,无不看到科技创新正在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在科技项目的支持下,青海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技术水平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011年,青海省新组织“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63个,预计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形成产值400亿元左右。截至目前,两期“123”科技支撑工程共完成投资390.79亿元,累计实现产值453.43亿元。
“123”科技支撑工程通过大量科技项目的实施,使企业科技创新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得到锻炼与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断深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得以延伸,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科技金融携手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
两期“123”科技支撑工程共完成投资390.79亿元,政府支持10.15亿元(争取国家项目经费6.11亿元),获得贷款103.03亿元,企业科技投入19.16亿元,申请及取得了230项国家发明专利,268项实用新型专利,制定各类技术标准80余项,推动了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
引领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
2011年,青海省积极实施“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科技引领行动计划”。主要在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代格村为重点的4个示范点进行科技示范建设,资助项目经费约1.5亿元,其中国家支撑计划资助2810万元,金太阳工程及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等资助1亿元,青海省科技项目资助1357.6万元。
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18栋,示范带动种植温室100余栋,占玉树州结古镇种植温室总量的50%。2011年3月,第一批产品上市,实现日产鲜菜1000余斤,成为结古镇的蔬菜生产基地;建成巴塘和果庆牧场饲草基地5100亩,天然草地鼠害治理5000亩,培育改良草地3000余亩;实施了高产栽培大田作物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示范种植7类作物、8个品种、1300亩地,其中青稞单产215公斤/亩;建成60千瓦双模式光伏电站,2兆瓦水光互补光伏电站有望2011年年底并网发电。代格村110套民居和村委会太阳能采暖项目已全部安装到位,可满足农牧民冬季采暖需求及全年热水需求,采暖期室内温度不低于16℃,2011年10月23日已正式移交入住。
生态农牧业的“1020”
也许不会有人想到,在发展之初只是为了治理荒漠化种植的沙棘白刺等作物能够成就青海特色浆果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初步形成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的浆果产业。到目前,青海省封育和新增浆果生态经济林面积90万亩,农牧民增加收入3.15亿元,10万农户的30万农牧民通过采摘浆果而脱贫。
青海省实施的“沙棘白刺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重大专项已形成了50项科研成果,申请了52项专利,制定了各类标准18项,有10个原料基地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全面带动了浆果资源的药品类、保健食品类、果汁类、果粉类、籽油类、化妆品等七大类50多个产品综合利用和产业集群的形成,特色产品实现了出口创汇,新增产值12.95亿元、上缴利税3.89亿元。
这些成果的取得与青海省组织实施的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紧密相关,被称为“1020”的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启动,其内容就是力促十大特色产业链发展,集成20个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农业科技专项进行示范。
高新技术企业成新兴产业代表
2011年10月27日,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揭牌,这是青海省第一个国家高新区。
青海高新区聚集了该省28%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聚集效应不断显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初步形成了生物技术、中藏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雏形。
以园区为主导,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青海省科技型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已达93家,经营范围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约环保、装备制造、盐湖化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文化产业、电子信息、咨询服务等领域,基本形成了集聚发展、规模发展的态势。
截至2011年10月底,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盈利面达到82.3%,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已成为青海省新兴产业的代表,对促进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园带来的冲击
青海高原冬季温室种植草莓、樱桃、李子早已不是新鲜事,木瓜、香蕉等南方的水果也能在高寒地带种植成功着实让不少人大开眼界,这就是农业科技园带来的冲击。
2011年5月,青海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这是继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后青海省又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标志着青海省农业科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规划面积已分别达到4.4万亩、50万亩和200万亩,2011年园区完成投资14.2亿元,完成产值13.36亿元,比上年增加100%,实现利润3.4亿元,上缴税收1.3亿元。
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来,共引进新品种162个、新技术34项,培训接待农民3.2万人次,吸纳劳动力达1295人,辐射带动项目区农户4.6万多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310元,人均增收1700元,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的效应。
据统计,青海省农业科技园区累计实施各类示范、推广及产业化项目242项,引进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57个,开发新产品135个,新品种示范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园区产值达到27.45亿元。
目前,青海省已建设2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级园区,分布于8个州(地、市)的19个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