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2011年度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排行榜(图)
  • 点击数:2050     发布时间:2012-03-02 10:08:00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企业家》  

  “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发布。华为、联想、中化分列前三甲

  【《中国企业家》】(记者 曾兰 杜亮)2011年9月20日,《中国企业家》杂志首度推出“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华为、联想、中化集团分列前三名。

   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为起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征程走过了波澜起伏的十年。十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突出表现为海外投资额的迅猛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从2003年的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590亿美元。

   不过,“走出去”只是国际化的第一步,就跨国经营的能力和绩效而言,这些中国新兴跨国公司与欧美跨国公司依然差距巨大。当然,此间也有一小批中国领先企业在国际化舞台上异军突起,成长为全球行业竞争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新兴跨国公司”是如何崛起的?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历时10个月,使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专业的评委评审体系,制作出“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

   根据评选和计算,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得分68.40。国际化最突出的10大行业,分别是IT、能源矿产、汽车、家电、金融、装备制造、农业、建筑工程、互联网、医药。这其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分别是IT(77.20)、能源矿产(71.58)、汽车(70.02),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是医药(62.94)、互联网(65.01)。

   与财富500强和中国企业500强仅仅以营业收入“评大”不同,我们使用了三大项、十个指标来全面衡量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分别是:一、国际化导向,包含“企业国际化战略”、“治理国际化”;二、国际化运营,包含“组织国际化”、“供应链国际化”、“资产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三、国际化绩效,包含“海外经营效果”(含海外收入和利润情况)和“海外融合度”。

    据此由评委综合打分,得出“2011年度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企业,前十名依次为:华为、联想、中化集团、海尔、中石油、中兴、中信集团、吉利、中国远洋、中石化。此外,入围榜单的还有万向集团、尚德电力、三一集团、工商银行、中国化工、东软、TCL集团、中海油、格力电器、复星科技、招商局、中交股份、中联重科、青啤、天士力等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入围50强的国企和民企各占50%。相比国企,民企虽然在国际化运营上具有后发劣势,但却显示出了勃勃生机。

   从硬指标看,海外资产最多的中国企业是中石化,2010年海外资产达5225.83亿元;海外资产占比最高的是中化集团,2010年海外资产1484.48亿元,占全球总资产比重70.20%;海外收入最高的中国企业是中石油,2010年海外收入7369.89亿元;海外收入占比最高的中国企业是尚德电力,2010年海外收入196.04亿元,占全球总收入比重94.69%。

   在对候选企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公司制定国际化战略主要目的在于开拓海外市场(68.42%)、建立国际品牌(63.16%)、获取国际管理人才和经验(47.37%);国际化过程中,面临最大挑战是当地政府政策限制和社会风险(73.68%),其次是国际文化差异(63.16%),然后是并购后的整合(52.63%);在构架国际化团队中,全球化领导人应具备的素质中,排名第一的是全球化的视野、思想(89.47%),排名第二的是跨文化管理和沟通能力(57.89%),排名第三的是确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52.63%)。

   该项目由《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同时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所世界华商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日内瓦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以及对外经贸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等合作机构的大力支持。

   【主文】中国新兴跨国公司如何炼成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懂得:“买下”并不等于国际化;诉诸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远比诉诸规模壮大的国际化重要

  【《中国企业家》】(记者 房煜)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公司的高管们显得比以往更加忙碌,成为海外并购谈判桌上的常客。金融危机引发的资产、股票价格下跌,似乎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打开了又一个机会窗口。

  但“抄底”既有可能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金融业的海外并购,几乎全部血本无归。在资源领域,也有不少“抄底”失败的案例。

  更早的时候,七年前,在消费电子领域连续发动两起震惊全球的大型并购的李东生,即便到了今天仍被贴着并购失败的标签。

  以“买下”论,中国企业入世这十年不乏惊动世界的大手笔。但现在,企业家们已逐渐明白,单纯的“买下”并不等于国际化:内涵上的国际化远比外在的国际化重要;诉诸能力提升的国际化远比诉诸规模壮大的国际化重要。

  如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所说:“一个企业真正的国际化过程,应该定义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或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正在从投资国际化的1.0阶段迈入运营国际化的2.0阶段:更多的企业不再片面强调做大做强的诉求,开始把“价值链优化”、“协同效应”作为国际化的清晰目标。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