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眼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在未来,其也必将成为引领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一个兴奋点。一个产业基地的成长、壮大,如同一个生命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滋养,生命的活力才能达到极致。那么,如何使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生命之火” 充分燃烧,释放出不竭的能量与活力,对此,省工信厅进行了认真、科学地部署和规划。
在2012年,关中工业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将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形势,多措并举,按照“促增长、抓投资、调结构”的总体思路,始终紧扣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着力抓好工业投资和企业技术创新,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着力推进两化融合和军民结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使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构建特色高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000亿元,增长30%,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增长17%以上。
十大工程之一: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抢抓机遇,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保持20%以上增长,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形成3 0户龙头企业,实施100个重点项目,开发研制150个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树立10个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要实现多晶硅4000吨、硅片2.2GW、光伏电池1.7GW的产能规模,产量翻一番;物联网产业产值实现50%以上增长;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100%以上。
十大工程之二: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强力推进市场主体建设,形成竞相发展局面。一是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和分类指导扶优扶强,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实现经济区百亿元企业由15户增加到18户以上。二是加快培育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小企业为重点,促其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年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户。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吸引社会投资向工业集聚,形成国有、民营资本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格局。
十大工程之三: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为抓手,提升经济区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力争再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户,省级示范基地5户。一是夯实示范基地发展基础,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基地标准化厂房、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三废利用、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等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制定出台《陕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对示范基地发展指导,促使省级示范基地投入产出强度均达到2000万元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提升示范基地发展水平。三是加强合作,采取飞地经济、联合开发等方式,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产业集中区发展,打造区域块状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大工程之四:配套能力提升工程
以完善产业协作体系,提升区域配套能力为抓手,加强产业集群建设,促使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内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率达到40% 以上。一是围绕龙头产业和优势产品,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中低压输配电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物联网、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配套产业,增强配套基础。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配套率,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给予倾斜支持,促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优先采购省内配套产品,对外地来陕参与产业配套企业给予一定支持;制定出台《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意见》,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建立稳定的分工合作机制。三是积极发展投融资、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十大工程之五: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抓好创新能力建设、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联合开发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等五项重点工作,实现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以上,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达到3%和2%以上。一是制定出台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措施办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加大对科技人员激励力度,加强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将各项科技优惠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积极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400个、新技术开发项目40个、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40 个、创新能力建设项目16个。三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管理,做好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估和考核工作。四是组织实施好大飞机、新一代无线宽带网、高档数控机床、“核高基”等7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10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十大工程之六:重大项目带动工程
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依托重大项目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力争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400亿元,增长35%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到35%以上。一是实施“千亿百项”技改工程,研究发布《2012年工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实施100个以上总投资1500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导作用,促进企业优化品种质量,改造提升装备工艺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谋划带动作用大,拉动能力强的新项目200项,为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长远发展做好储备。三是做好项目监测和跟踪服务,掌握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办好西洽会新兴产业投资洽谈活动和关天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博览会,积极参与兰洽会,组织关中地区工业园区和企业赴俄罗斯及其他发达省份开展经济合作对接活动。
十大工程之七:百万辆汽车建设工程
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和蔡家坡经开区为承载,形成整车生产能力100万辆以上,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围绕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汽车龙头企业,做大重卡、自主品牌轿车,发展中轻卡、微型车、大客车、专用车,推动比亚迪F3DM混合动力、e6纯电动轿车、 K9纯电动客车,陕汽CNG/LNG大马力重卡、欧舒特节能与环保客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走在全国前列,增强发动机、变速器动力总成及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抓好陕汽重卡25万辆、陕汽微型车30万辆、比亚迪轿车70万辆、法士特重中型变速器100万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汽车产品系列化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十大工程之八:循环经济发展工程
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装备水平为主要手段,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格局。一是加快重点耗能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组织实施20项重大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培育扶持2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切实减少污染排放。二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支持机电产品再制造、节材代木试点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示范,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造产业循环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项目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四是做好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集中清理渭河流域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资源能源浪费工业行业落后产能。五是继续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积极推进工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做好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
十大工程之九:两化融合工程
以示范项目为带动,从企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面,进一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一是完成西安——咸阳先进制造业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继续推动宝鸡装备制造省级试验区建设,树立典型示范企业20家,并按行业开展10家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二是完成国家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设计试点,基本建设完成六市一区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和各县区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梳理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规划,推动政务公开业务应用。三是启动实施“数字化”城镇工程,促进城乡一体化。抓好信息服务站管理应用服务,探索村级信息服务站运行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启动实施杨凌示范区感知农业建设项目。四是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实施数字城管、并联审批、城市一卡通等项目,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
十大工程之十:军民融合推进工程
抓好基地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和兼容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全年新增军民结合工业总收入250亿元以上。一是促进体制改革,支持军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对在陕军工单位支持力度,过百亿元的军民融合企业3个,过50 亿元的4个,新增民参军单位20个。二是加快推进军民结合项目建设,启动实施60项军民结合项目,实现总投资200亿元。三是大力支持军民结合基地园区发展,鼓励军转民项目和军民配套项目向航空、航天、兵器三大基地和船舶、电子等七大园区集聚。支持基地园区建设一批军民两用孵化器。四是加大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支持军工单位和省内高校、民用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设军民兼容的基础能力发展平台20个,推进军民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双向转移。
我们相信,通过十大工程的实施与推进,必将激活关中——天水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成长潜力,使其“生命之火”越燃越旺,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拉动陕西经济飞速发展的“火车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