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长约1.2米的鱼形机器人在大海中,一会儿在水面传浪前进,一会儿快速潜入深水中,并及时将水下看到的景象通过无线图像信号系统传送到地面。这是在福建东山县海域郑成功古战舰遗址水下考古中的精彩一幕。
最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合作,使用北航机器人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仿生机器鱼对福建东山海域郑成功古战舰遗址进行水下考古探测试验。这是我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利用机器人辅助水下考古工作。
仿生机器人,外表似鱼,长1.21米,由动力推进系统、图像采集和图像信号无线传输系统、计算机指挥控制平台3部分组成。它原定回转灵活,可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前进,并能连续在水下工作2至3小时。仿生机器鱼为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提供一种快捷、省力的新型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