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世界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上指出:今后15年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希望信息产业部门能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如今,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建设也被提到了战略高度。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本地企业别无选择地登上信息化的战车,而在总量中占绝对多数的中小企业更应成为一支在信息化建设中蓬勃发展的生力军,其素质和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普及虽然使中小企业认识到信息化是节约企业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对多数“生命周期”仍然是未知数的苦心经营者来说,摆在面前的却是艰难的抉择,因为高昂的代价换回的信息化成果或许带不来他们所希望的短期利润。
信息化建设到底能为中小企业做什么?这或许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理解,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谋远虑与时俱进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层次、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网络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电子化,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然而记者却看到,目前仍有中小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诸多偏见和误区,认为信息化有没有两可,企业的日子一样过。在信息发展的时代,许多人没了电脑和网络就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然而少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还不懂如何操作计算机,更谈不上生产和办公自动化。即便是一些已经实现所谓“网络化”的企业,多数也仅仅停留于在主页上罗列几段产品简介,好一点的加上“联系我们”这几个字。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不能借助其开展商务活动。
可持续发展和随需应变的能力始终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船小掉头快”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抗衡的力量源泉。随着市场竞争升级,中小企业需有更快的反应和决策能力才能占据先机。记者认为,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竞争生存和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漠视信息化无异于坐以待毙。
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从区域市场走向全国市场后,分级管理成为必然之选,但是“人管人”的传统管理手段引发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悖论。企业决策流程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日趋繁琐,决策参与者越多,每人占有的信息越不完整,难以达成一致,“盲人摸象”的故事由此不断重演。作为后工业化的典型特征,个性化生产和消费开始大行其道,这本应是中小企业淘金的大好机遇,然而其中连带的高昂成本却是传统管理模式所难以消化的。
信息化技术恰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再循环,还能改变传统商务模式,实现人、财、物的优化配置,降低消耗。网络技术发展实现了虚拟产品展示、贸易谈判和交易活动,进一步节约了企业成本。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从而在根本上转变中小企业的利润增长方式。
不选贵的只选对的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绩效。同时,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国内企业的压力,还要与国际厂商同台竞技。
专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理性面对和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信息化”的宏观环境,并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审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与价值。企业应有效应用管理、研发、制造、信息和网络等技术,推动协同、互信和双赢机制的创新。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并不遗余力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建立试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试点经验也表明,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决策和安排进程。有些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缺乏科学应用,或者贪大求全,添置了大量昂贵设备,却无法充分利用。其次,应避免重硬轻软,合理利用资金。仅仅在硬件上舍得掏腰包,而忽略软件和网络的投入,结果遭到了“木桶效应”的惩罚。第三,某些企业由于前期论证不足,导致后期信息体系混乱,“补丁盖补丁”,涉及十几家乃至几十家软硬件供应商,模块之间衔接不良,出了问题相互推诿。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应当是一个渐进的增效过程,业内人士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管理标准化阶段、资源数据化阶段、综合信息化阶段。只有逐步积累才能逐步提升,“滚动式投入”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方式。
此外,有些中小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苦于资金少、人才缺,而无法独立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金融界有句名言,“资产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使用”,因此企业不妨改变信息化主体独资建设的思路,更多采用合资、合作乃至租赁运营商资源和服务等新模式。积极借助多方资源,改变粗放式投入发展的现状,更注重信息化的集约效益,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
中小企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来势汹汹的信息化浪潮,是未雨绸缪,还是等着“船到桥头”,恐怕企业靠的不是赌一把运气,更多的还是领悟与行动。(x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