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发起,7家北京高科技饲料企业响应并自发成立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以科技为纽带,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出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搭建了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广阔平台,为高科技饲料企业的加速发展寻找新路子和新理念。
联合以科技为纽带
2003年10月31日,由北京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北京资源集团总裁刘钧贻、北京德佳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学斌等7位企业家共同倡导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正式成立。通过近3年的运作,“7+1”联合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从2004年起,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该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
目前,“7+1”技术转移联合体成员的数量由最初的8家增长到14家,作为龙头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把饲料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串联起来,集聚了400多个企业和饲料科研单位,成为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一座桥梁。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自1991年建所到2003年的十几年间,总共转化了2项科技成果,转化收入300万元。而“7+1”技术转移联合体成立后的第二年即转化项目3项,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9项,2004年收入达477万元;2005年转化项目3项,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13项,该年收入达805万元;2006年,联合体模式的推动效果更为显著,已许可使用技术5次,科技研发收入大幅度提高,从市场上获得的资金也成为中国农科院饲料所运转的主要资金来源。
3年来,中国农科院饲料所通过该联合体的技术转移网络在北京、浙江、四川、山东、福建等地转化了无公害鸡蛋、鸡肉生产技术、植酸酶生产技术、木聚糖酶生产技术等项目,为食品安全源头控制提供了保障。实践证明,科研机构联合大型企业建立技术转移联合体的模式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有效发挥了高端辐射的技术转移功能。
联合构建发展平台
“7+1”联合体成员单位通过联合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二次开发、中试、产业化、商品化,并采取联合采购、联合参展、联合培训等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成员企业的研发成本和经营成本。相对于联合前,“7+1”技术转移联合体成员企业成长速度平均每年加快10%-20%,利润提高2%-5%。
同时,该联合体通过联合构建发展平台,打造科技和规模概念,确立成员企业在行业中的主体地位,使成员企业在保持自身个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共性优势,形成产业链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联合体为企业家们搭建了一个增进了解、交流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发展的平台,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得以进一步提高。
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7+1”联合体创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模式,使技术实现了调研、立项、研发、中试、规模化生产、产品上市推广的一体化运作,大大减少了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
中国农科院饲料所所长蔡辉益说,“7+1技术转移联合体是一种全新的成果转化模式。这种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技术转移的一体化,即以联合体为基础,建立起饲料行业上、中、下游企业共同组成的技术转移网络,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遇阻 “7+1”模式积极探路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主要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而产业开发却要靠企业。创新离不开技术转移,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每一个层次都涉及协作。对于现代农业创新来说,产学研的结合已势在必行。企业与科研院所不联合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企业界和科研界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科研院所的优秀成果找不到“婆家”,另一方面企业“八抬大轿”找不到“媳妇”。应运而生的技术转移机构,该如何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搭起“鹊桥”?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饲料领域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大会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技术转化阻力重重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着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强大的科技创新源和弱小的企业创新力的矛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黄钢在当天的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一个国家要成为创新型国家,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尽管我国二三十年的改革使产、研双方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促进,但参与国际竞争后,我国的差距依然很大。
黄钢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源位居世界之冠,国内有一大批科研机构,在禽流感疫苗、抗虫棉等农业研究领域稳居国际领先水平,在一些农作物和养殖业上也持有一流成果,与国际差距并不大。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却相差很大,企业创新力资本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农业加工企业设立科研机构的只有2.8%,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2%;全国95%的科研人员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只有5%在企业;市场上80%-90%的产品被跨国公司控制。
另外,截至今年6月,我国农产品仅有3000多个品种权,而国外一家公司就有4000多个品种权。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外部性强、扩散强,但风险性大、独占性差,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投资农业。从2006年公布的财务状况看,上市公司中的农业公司总体来说是亏损的,亏损额达800多万元。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主要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而产业开发却要靠企业。”黄钢说,创新离不开技术转移,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每一个层次都涉及协作。对于现代农业创新来说,产学研的结合已势在必行。“企业与科研院所不联合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
“7+1”模式应时之需
面对国内发展和国外竞争,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没有前途,没有高水准产品的企业无法参与国际竞争。然而,企业的竞争力从何而来?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2003年10月,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联合北京伟嘉集团等国内7家饲料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7+1”技术转移联合体,并迅速发展成为以14个大企业为龙头,带动全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的技术转移联合体。该联合体集成了北京市科技研发优势和大企业的行业优势,并与企业建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帮助企业建立研发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现阶段我国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闯出了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子,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7+1’是一个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联盟,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符合农业行业技术创新特点,符合科技价值系统创新的要求。”在黄钢看来,“7+1”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转移模式,它通过新型的产学研结合,推动了技术转移,成功实现了科研成果从院所实验室到企业的过渡,有效提升了技术扩散的效率。
“企业发展必须扩大规模,提高产业水平,这是我们这些企业不约而同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
“7+1”成员企业、北京伟嘉集团廖峰总裁说,7家企业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人才团队、知识产业结构、产品竞争特点、发展战略模式、未来发展思路等方面都有相似点。同时,这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都有相似的志趣和爱好,都有一种强烈的期盼和企业的自我设计愿望,所以走到了一起。而中科院饲料研究所的加入,用一条技术转移的线把企业串起来,搭建了技术平台,联合采购,信息交流,使联盟内的企业都成为技术转移的受益者。
的确,在北京中关村19个产业联盟中,“7+1”是非常有特色的联盟,它既不单纯是一个技术层面的联盟,也不单纯是一个产业链的结合,而是交织着各种要素的一个综合合作模式。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袁东明博士所说,科研院所市场敏感度不够,而“7+1”正好打破了这一桎梏,可以带动产业化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7+1”的出现,不仅弥补了整个饲料行业的不足,更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赵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