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节能信息传播中心
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这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其实现。这个目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2006年在节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自从“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的目标以后,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国家发改委在节能规划中提出十大节能工程,全国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家用电器和一般电器俱实施标准、标识制度,国务院批复了“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指标计划。
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中要求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实际执行结果,2006年GDP单位能耗下降1.23%,近几年来首次实现了GDP单位能耗下降,但是未能完成计划指标。
(二)降低能耗的任务艰巨,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据专家估计,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即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万亿产值(2005年价格)下降到2010年的0.98吨标准煤/万元产值(同上,2005年价格)。按照GDP的不同年增长率,2006年要比2005年节约能源6.28~6.89亿吨标准煤。
当GDP年均增长7.5%,2010年节能量为6.28亿吨标煤;
当GDP年均增长8.5%,2010年节能量为6.58亿吨标煤;
当GDP年均增长9.5%,2010年节能量为6.89亿吨标煤。
从不同节能途径来看可能达到的节能量:
1、各省实现国务院批复的节能指标,那么是可以达到的要求的6.28~6.89亿吨标准煤的;
2、实现十大重要节能工程,预计可以节能2.4亿吨标煤;
3、实现千家企业的节能计划,预计可节约1亿吨标煤;
4、家用电器和一般电器具都实施标准、标识制度,到2010年可累计节能7200万吨标煤;
5、降低主要耗能产品和服务的能耗,可节能2.11亿吨标煤;
6、电力工业节能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供应侧发电厂降低供电煤耗,二是需求侧节约用电。降低煤耗,2005年供电煤耗为350克标准煤/千瓦时,如果“十一五”降低20克标准煤/千瓦时,2010年供电量按3.5万亿千瓦时计,可节约7000万吨标准煤。节约用电量,按节约供电量2000亿干瓦时、供电煤标350克/千瓦时计,也可以节约7000万吨标准煤。
上述各项节约量,第一项是综合性的,应当包括以下的五项,2~6项有重复计算部分,但从这些计算中可以看到,只要我们抓紧工作“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是可以完成的。
“十一五”期间各地区GDP能耗降低指标计划
注:各地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三)我国最近时期GDP能耗上升的客观原因
我国最近时期GDP能耗上升,不少经济专家和能源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阶段。我国目前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一般工业化要进入重化工阶段,主要各工业化国家在这个阶段能源强度曲线均呈爬坡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迅速上升,主导产业由轻工业逐步转为以设备、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因而GDP能耗高。中国这种情况与老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成熟期和后工业化社会是不同的,老工业化国家进入高技术比阶段,以咨询业等高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并超过第二产业,在此期间工业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于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耗能阶段,因此能源强度必须趋向上升。
2、大规模的城市化阶段。当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时,随着重化工的发展,必然要伴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据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城镇人口的能源消耗水平要比农村高出3.5倍,而且中国农村人口大多消耗薪柴、秸秆等可再生资源,农民进城后就必然要消耗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商品能源,这也是促使GDP能源强度上升的原因。
3、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工业发达国家由于承担温度气体减排任务,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承接了大量的资源型企业,强劲地拉动了能源需求,特别是高耗能产品的大量出口,加大了我们目前的能源强度。
除了上面的原因外,还有些其他原因:
—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未见显著成效;
—经济增长模式不合理,高投资带来高能耗;
—消费结构升级;
—节能管理工作弱化;
—节能市场机制不健全;
—节能技术进步缓慢;
—节能法律法规不健全。
(四)节能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突出节能应当解决一些什么问题,现在认识不一,而讨论几个关键问题:
1、调整和完善能源产品价格
推行资源节约的战略需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节约的自觉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节约或浪费现象的出现并非不懂节约的意义,而是缺少足够的激励。这样,我们要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上来:资源约束的含义是什么?其实人类的经济活动从来是在资源约束下进行的,从未有过不受资源约束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多少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价格高低的问题。价格起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鼓励节约、增加供给、促进替代。所以,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要“让价格起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加快资源价格机制的改革。要进一步推动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资源价格能够由市场决定的,要尽可能的交给市场。对不能或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其价格的某些垄断性、基础性的资源产品,政府的价格管制要形成反映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够及时灵活调整、透明度高的机制,以尽可能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减少或防止资源价格的扭曲。(刘世锦)
2、让政府的社会性管制起作用
在存在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性场合,仅靠市场或价格的作用并不能保障资源有效配置。因此必须让政府的社会性管制起作用。社会性管制则主要是管安全、能耗、环保和相关技术标准等,就是说要解决仅靠市场之法解决的问题。(刘世锦)
①利用税收和财政分配政策促进节能
● 尽快较大幅度调整能源矿产资源税、环境税,使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合理化。
● 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销售实行优惠税率。
● 对高耗能产品出口征收出口税,实行严格配额以致完全禁止出口。
● 扩大对奢侈性高耗能产品的消费开征消费税。
②建立和提高促进节能的财政支出
● 增加节能支出专项,支持节能科研和技术开发。
● 支持节能示范项目和示范工程以及节能新技术推广。
● 支持节能信息收集和传播,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
● 支持标准标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 支持节能监测监管体系、包括队伍的建设和维持等。
③加强政府节能管理
修建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加强对工业企业的节能管理、建筑节能管理和交通运输节能管理。
④健全节能工作组织体系
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重点耗能事业单位都应进行节能工作的组织建设。
但是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还不一致,因为采取这些措施都会增大终端用户的能源价格,有的专家认为中国人均GDP还不高,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不可能承担过高的能源价格,特别是电力。不少人认为电力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价格不应提高。但是一方面要求能源工业走市场,一方面要求能源低价销售并保证供应,这是有矛盾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能源、电力企业由国家经营、国家补贴,不要求能源电力进行市场化改革。另一条是能源、电力企业走市场,实行市场化定价,由国家对贫困户进行补贴。
参数资料
l、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刘世锦)
2、完善促进节能的经济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能源研究 所原所长周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