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联合报道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近几周来,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亚洲的出口型经济可能免受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但是,与任何投资一样,对于“脱钩”也是如此:以往的收益可能不是说明未来业绩的可靠指针。
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脱钩(或曰减少对美出口的依赖)——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首选良方——似乎一直十分管用。在过去一年中,日本对华出货增长15%,对欧洲与其它亚洲地区出货增长11.5%,对世界其它地区(包括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的出货大幅跃升25%。
即便如此,日本对美出口迅速下滑,全年降幅为1.7%。而人们热切期待的内需复苏也从未出现,这使得该国失衡的经济只靠一个(出口驱动)发动机运行。而即便是脱钩魔法也无法凭空制造出经济增长。本财政年度,预计日本经济将增长1.3%,这是个令人失望的幅度。
从更深层面上讲,脱钩可能只是在全球经济总体增长的情况下才能奏效。在最需要的时候——如果美国陷入经济衰退——它可能起不到什么作用。
汇丰(HSBC)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马景宏(Peter Morgan)表示,脱钩防护系统的漏洞之一是欧洲。得益于坚挺的货币及相当良好的经济表现,该地区愉快地吸纳着亚洲进口。但随着亚洲货币兑美元与欧元汇率走高,以及欧洲经济放缓,这一局面将会发生变化。他表示:“这会卸下凳子的一条腿。”
对中东的出口在亚洲出口中只占较小比例,但增长迅猛,只要石油需求保持强劲,这部分出口应该能够持续下去。但是,亚洲国家间贸易的基础可能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牢固,而许多出口多元化的主张都以此为基础。
马景宏表示:“不要忘记一点,即很多对中国的出口仅仅是过路而已。”他意指中国只是亚洲零部件的一个组装地。亚洲对美出口看起来只占18%。但他估计,如果包括所有“加工过程中的产品”,实际比例可能超过30%。
泰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国近期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推动。去年,12.5%的出口直接销往美国,这一比例低于美国上一次在2001年出现经济衰退时的20%左右。
然而,泰国却并不像数据显示的那样不太受美国的影响。SCB 证券公司 (SCB Securities)的Sethaput Suthiwart-Narueput表示,泰国还是容易受到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该国大部分对华出口——约占总出口的9.5%,2001年这一比例为4.4%——是最终出口至美国产品的零部件。
雷曼兄弟(Lehman)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保罗?谢尔德(Paul Sheard)表示,一切并非黑白分明,而脱钩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现象”。相对而言,1991年美国经济衰退并未对亚洲经济造成太大影响,而2001年的“科技衰退”则构成了较为沉重的打击。同样,这一次也取决于任何低迷的确切性质,与专事电子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如台湾或韩国)相比,澳大利亚、印尼及马来西亚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日子可能会好过一些。
以印尼为例,该国已经注意到自己对美国的非油气出口有所减缓。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玛丽?邦格斯都(Mari Pangestu)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目前的策略是对市场与产品进行多元化调整。我们认为,亚洲仍将是增长的市场,但如果美国真的步入衰退,会对高增长经济体产生一定影响。”
美国仍然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这降低了该国从美国经济衰退中全身而退的几率。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表示,关键的软件与服务出口业已有所放缓。
对于很多亚洲国家而言,中国及其经济的健康状况可能将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说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容易受到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那么其基础设施驱动型的内需则不那么受影响。除非出现非常意外的情况,否则即使美国陷入衰退,也不太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长率降至9%以下,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1.4%。根据这种增长的构成情况,举例来说,对原材料及建筑设备的需求将会上升,而对零部件与工厂机械的需求将会下降。
这可能减缓——但并非扼杀——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增长。例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类别都是电子产品,两国这部分出口都有所放缓。但花旗集团(Citigroup)经济学家Kit Wei Zheng表示,新加坡不太可能出现2001年那么严重的滑坡,原因是该国已经向其它出口领域进行了多元化发展,例如医药业。同样,棕榈油的全球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为马来西亚提供了缓冲。
但谢尔德表示,多元化的作用也仅止于此,特别是在美国消费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他表示:“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已更多地融入了全球经济,而全球经济背后的驱动力一直是美国。”在全球化的同时要做到脱钩,是十分困难的。
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东京、约翰?阿格里昂比(John Aglionby)雅加达、杰克·伯顿(Jack Burton)新加坡、艾米?卡兹明(Amy Kazmin)泰国、李若瑟(Joe Leahy)孟买、艾米?叶(Amy Yee)新德里、宋京雅(Song Jung-a)首尔、彼得?史密斯(Peter Smith)悉尼、拉斐尔?曼代(Raphael Minder)胡志明市报道
译者/李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