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自主创新谱新篇——记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 (中)
  • 点击数:1165     发布时间:2008-02-22 16:03:33
  • 分享到:
关键词:



来源: 中国石化报   2008-01-10 
 
    记者 郑 虹 牟宗艳


    50年弹指一挥间。

    我国炼油能力从建国初期30万吨起步,到2006年达3亿吨,成长了1000倍。炼厂规模从10万吨开始,到2006年达1000万吨,成长了100倍。从含铅汽油到无铅汽油再到清洁燃料,油品质量经历了几代升级。

    每个阶段、每个关键时刻,都可以找到闵恩泽的影子。

    他如中国炼油工业的催化剂,用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催化炼油工业不断发展。

    寻找炼油工艺的新式武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年过花甲的闵恩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但他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

    “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超不过人家!”闵恩泽认识到中国催化剂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他开始把目光从应用研究转向导向性基础研究。

    1980年,闵恩泽邀请美国专家来北京讲学。他了解到国外大公司在分子筛领域成功的经验是:搞新的催化材料,而不是搞催化剂。

    这就好像做衣服要先找到新的布料一样。闵恩泽大受启发:从找新催化材料入手实现自主创新。

    如何去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催化材料?

    闵恩泽不断从钻研文章、专利、书籍中得到灵感,从实验中得到启示,受其他领域概念的开导,从学术讨论中打开思路……

    1985年,当读到一篇有关非晶态合金催化材料性质的研究报告时,他眼前一亮,眼光敏锐地意识到把晶态合金催化剂转移到非晶态合金上,将开辟一个新催化材料领域!

    他联想到:“一个新催化材料,还要配以新型反应器来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新催化材料、新型反应器和新反应是创新的‘新式武器’,它们的原始创新往往带来集成创新。因此,必须在新催化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科技前沿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和开拓性探索,寻找和积累‘新式武器’。”

    如何寻找新型反应器?

    此前,闵恩泽曾读过埃克森公司关于磁稳定流化床的报告,他当时就认识到这是一种新型反应器。后来又读到埃克森基础研究实验室主任在美国西北大学所作的一份报告,把金属原子簇、液膜分离、磁稳定床作为长远研究的领域,他进一步认识到磁稳定床的重要意义。

    于是他决定用全新的非晶态合金材料代替晶态Raney镍合金,用磁稳定床反应器代替釜式反应器。

    说干就干,这一干,就是20年。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无数次挫折、失败,无数次试验、分析。前后三代科学工作者,10余名博士和博士后,数千名技术人员,有关高等院校学生、研究机构人员坚持不懈,攻坚克难。

    20年后,他主持开发完成的这项“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荣获2005年度惟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业内评论认为,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工业生产中催化剂和反应过程的局限,以新的思路、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实现了质的跨越。

    “创新来自联想,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

    闵恩泽在一篇《从石化技术开发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的报告中写道,这项技术的成功是从市场需要、科研开发经验、新催化材料、新反应工程、新反应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等信息联想而来。

    科学需要创新,创新来自联想。

    一年秋天,闵恩泽与来自四川家乡的一位画家讨论创新。他问画家:“您在绘画中是如何创新的?”画家说,首先要广泛写生,收集大量林木、山水信息,然后把自己最欣赏的美景联想到一起,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佳作。闵恩泽由此想到,科学家要了解国家需求、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又要阅读许多文献、专利、报告,要博学广识,才能把大量知识和经验联系到一起,实现创新。

    光有联想远远不够。“要各尽所能,发挥集体智慧、团队精神,克服挫折失败,坚持到底。”闵恩泽说,“这是创新力量的精神支柱。”

    闵恩泽常常用唐僧取经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搞科研创新也要经历无数挫折和失败;电视剧《西游记》的插曲里唱“你挑着担,我牵着马”,科研创新也需要有这样的团队精神。”闵恩泽幽默地说,“我自己有时当唐僧,要带团队;有时当孙悟空,要搞技术攻关;有时又当沙和尚,提供后援。”

    回顾20年来的酸甜苦辣,闵恩泽作了首打油诗:市场需求,兴趣推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灵感突现,豁然开朗,发现创新,十分快乐;高兴之余,烦恼又起,或为人员,或为条件;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花更多的时间做明天、后天的事情”

    化学工业为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闵恩泽敏锐地意识到,开发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化学技术是化学工业在21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1995年,71岁高龄的他率先倡导并组织开展绿色化学研究,提出要从资源和环境两方面实现石油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源头治理污染,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物,产品又能生物降解。

    这一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绿色化学与技术——推动化工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咨询课题组长,成为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2000年,他领导开发了多项绿色新工艺。

    2003年,他领导开发成套绿色新技术。

    2004年,他开发生物质替代燃料生产技术。

    2006年,他的著作《生物柴油产业链的开拓——生物柴油炼油化工厂》出版。

    2007,他开始主持中科院“生物质炼油化工厂——推动能源化工迈向碳水化合物新时代”咨询项目。

    同行们评价闵恩泽,他不仅是科学家,而且是大科学家。

    因为他不但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大胆开拓新研究领域,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

    他眼光敏锐,高瞻远瞩,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潮头,把人民的长远需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

    “花更多的时间做明天、后天的事情。”闵恩泽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就是应该了解世界最前沿的动态,紧跟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

    84岁的闵恩泽,壮心不已。

    最近,他又着手研究利用动物油转化为生物柴油问题。“这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那我就要更进一步,利用生物柴油生产高价值化工产品,让它在经济上站住脚。”闵恩泽说。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