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T经理世界》杂志
沈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
从早期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统计工作,转到信息管理领域,再到现在专注医疗卫生信息化,沈韬成功地跨越了两道坎,不仅顺利突破了医院信息化向临床延伸的瓶颈,而且还成功完成了北医三院整体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
沈韬主持完成了北医三院的信息化规划并推动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将医院的管理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使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及办公系统的建设得以稳步发展,有效地支持了医院的日常工作。为了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沈韬还重新规划并优化了就医流程、细化医院管理,对现有电子病历产品进行评估,推动电子病历建设。他还构建了基于多系统集成的、具备多种权限控制的门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处方系统,规范了医生的医疗行为。他还创新性地将院内职工和学生的门禁卡与北京市公交一卡通整合,实现了职工或学生的就医、门禁、图书借阅、食堂就餐以及充值后乘坐公交车等功能。
和许多CIO不同的是,沈韬除了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到各种医疗信息化协会的工作中,参与制定《医院信息化白皮书》,还积极地担负起推动全行业信息化进步的责任。
沈云明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
在中国证券CIO群体中,沈云明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有同行对他的评价是“对一些东西看得比较透,具有果敢的决断力,要么不做,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他会全力把事情搞定”。沈云明的这种风格在集中交易系统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世纪初,国内证券行业开始流行构建“大集中”系统。当时,沈云明是“大集中”的领头反对者,“大集中肯定是发展方向,但当时技术不成熟,尤其是电信通道昂贵且可靠性不够,通信联接是大集中的关键,一旦通信通道一断,总部与营业部就失去联络了”。出于这个原因,他对行业中流行的大集中果断地说“不”。2004年,随着国内通信等技术环境的改善,沈云明觉得搭建集中交易系统的时机成熟了,他于2005年才启动了集中交易系统。到2007年7月底,海通证券124家营业部全部实现了集中交易,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集中交易的大型券商。
在沈云明的CIO生涯中,他坚持眼睛快半拍、手慢半拍的宗旨,在不断拓展自己视野的过程中,他果敢而实用地制定了海通证券的IT策略。“技术只要跟上业务创新的步伐,技术就有生存的价值”,在他眼中,IT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上。
师冬魁
中国联通通信有限公司汉中分公司总经理
对于月均话费在30元以下的用户占70%的陕西汉中联通来说,实现可以随时打印发票的消费需求,并不简单。汉中市地处汉中盆地,四周被秦岭山脉所环绕,汉中市区只有一个区,城市人口约为50万,汉中市其余300多万居民则分布在10个县城。可以说,汉中市绝大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大山里,无论人均话费额,还是地理环境而论,这里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市场”。如果按照传统服务渠道建设方式,要为大山里一个几十户人口的村提供移动通信服务,在各村建立营业厅,实现随时给当地农民打印发票,不仅要建设价格不菲的光缆,还至少要雇用2名专职人员,并租一间营业厅铺面,渠道成本相当巨大。但是这却是当地农民选择移动通信服务商的基本条件。在越野车都难以到达的山村,如果联通的服务进不去,农民也无法到县城来办理业务。师冬魁把这个业务难题转化为IT创新的课题。他成功部署了多个放在自行车后座就可以授理业务、打印发票的无线“移动营业厅”。这套系统不仅让联通公司在当地拥有了优越的渠道管理方式,让业务延伸到了光缆拉不到的地方,更让当地每个农民都有可能享受到高质量的通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