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致辞(图)
论坛主持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系主任刘红忠
来源:新浪财经
2008年5月25-27日,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此次大会。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致辞。(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2008年5月25-27日,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此次大会。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至立致辞。
陈至立: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在我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商界和政界的人士会聚上海,共同探讨当今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对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斗争给予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在此,我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08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先生,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的主旨演讲,指出,亚洲的发展不仅关系亚洲的命运,而且关系世界的前途。亚洲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安全稳定等方面面临着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实现亚洲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亚洲各国应当增进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加强人文交流,坚持开放政策。中国愿同其他亚洲国家一道,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共同和平、发展、合作、开放的亚洲。
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亚洲在全球的影响力快速上升。亚洲内部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交往的总量快速增长。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国际分工格局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亚洲各国正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种审时度势、主动积极的回应是亚洲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和明智的选择。亚洲许多国家正在通过经济体制转轨来优化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外开放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公共政策的改革与完善使社会运行更有效率,民众的福祉更加充分。亚洲各国还强调在各领域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并通过彼此尊重与包容,来保持文化和制度选择的多样性。努力使亚洲更加和谐,更有秩序。
我们欣喜地看到,亚洲各国的努力正在使亚洲产生深刻和可喜的变化。亚洲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影响日益增强。近年来,亚洲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各国通过对话协商处理相互间利益分歧的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紧急救援、公共卫生、投资保护、防范金融风险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亚洲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也日益多样化、制度化,其中包括国际学术论坛,政府间的高层论坛,多边和双边的利益协调机制,产业界的商务交往等等。这些机制对亚洲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亚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进步令世人瞩目。亚洲人民的福祉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亚洲的经济增长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机遇,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协商机制也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范例,对世界也是富有建设性的。
亚洲各国在持续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日益增多。能源问题、粮食安全、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气候异常、重大传染性的疾病、恐怖主义等等,无不影响到亚洲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对此,传统的应对措施和单个国家的努力已经难以奏效。未来亚洲各国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渠道。完善对话与协作机制,构建共赢的格局。
中国政府积极支持并参与了各种旨在促进亚洲长治久安、加快地区共同和谐发展的合作机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按持续、快速的增长。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了目前的第四位,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农村改革正在向纵深迈进,企业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的进展,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中国加入WTO,实现了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根本转变。
在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中国也面临种种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集中体现在经济增长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特征还比较显著,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的较高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同时,在高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较为突出。另外中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的差距还是相当大。为了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题,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斗争中,生命高于一切,全党、政府、全军,救援人员,包括国际救援人员都把抢救生命放在首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倍的努力,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之歌。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建设,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还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和谐发展观不仅会显著增加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也会使得中国的发展更加持续,更加协调。并且为亚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形成共赢的格局。
亚洲的持续发展,需要吸取众人的智慧,凝聚大家的力量,“上海论坛”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程度、高水平的大型国际论坛,自举办以来始终以关注亚洲,聚焦热点、荟萃精英、推进互动、增强合作、谋求共识为宗旨。围绕亚洲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展开讨论,在海内外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
“上海论坛2008”选择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转型、增长、福祉作为主题,从区域经济发展与模式比较,国际环境与地区安全,城市化与人口转型、金融转型与风险防范等多围视角出发,讨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总结亚洲各国、各地区发展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体现了与会各界对亚洲经济社会的密切关注,这必将在国际范围内进一步激发关注亚洲、讨论亚洲的热情,也必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决策建议和发展共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承担了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和更为重大的社会责任。大学应该充分发挥知识集聚和人才荟萃的优势,积极关注和研究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各种重大问题。主动将知识创新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智力支持。
“上海论坛”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前沿的——上海,依托中国著名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复旦大学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我为我的母校感到自豪和骄傲。论坛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抱负,仅仅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为中国经济腾飞建言献策,为亚洲的和谐发展贡献智力。我们相信上海论坛一定能够构建起学界、政界、商界三方良好互动的交流平台,成为有影响力的重要论坛,更好的促进亚洲的和谐发展。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