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3日电(记者李大庆)为中国科技界所高度关注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如今已走过10年历程。今天下午,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强调,中科院要以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为中心,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刘延东指出,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世界、立足国情作出的战略决策。10年来,中科院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确立正确的办院方针和新的发展战略,优化布局,创新管理,凝聚人才,建设国家科学思想库,科研条件大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延东指出,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坚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激活科技资源;四是坚持多院所协作、多学科集成,整合力量协同攻关。她要求,继续坚持和运用好这些经验,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
刘延东强调,国家科研机构要坚持自主创新,切实担负起促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责任和使命。一要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切实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二要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重点加强学术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四要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争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和爱国奉献的楷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座谈会上回顾总结了实施知识工程10年来的经验和体会。他指出,经过10年努力,中科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建设现代国家科研院所的新路子。
其主要内涵是: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凝练创新目标,立志攻关攀登;坚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优化创新队伍、激发创新活力;坚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主线,调整科技布局、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革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管理;坚持以创新跨越为目标,不断科学前瞻、谋划未来发展;坚持以开放联合为手段,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共同发展;坚持以认知科学真理、服务国家和人民为己任,端正科学理念、建设创新文化。10年来,中科院正是沿着这条路子改革,从而实现了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发挥了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对科技体制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主持座谈会。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以及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财政部的领导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来自中科院的院士、研究所所长、研究所党委书记、优秀团队代表及青年科学家也在座谈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