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
关注中国自动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5工业安全大会
OICT公益讲堂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资讯频道

工控机市场:布局五年后
  • 点击数:2875     发布时间:2004-06-28 10:23:00
  • 分享到:
关键词:

 

 

工控布局

        “我给股东们讲,中国工控机市场的高速增长还将持续至少5年~8年,每年我们只要能跟上市场不掉队,就能取得30%50%的增长,”研祥智能科技的董事长陈志列对记者说,“股东们很满意。”

 

        324日,研祥科技在香港上市之后发布的第一次年报显示,研祥营业额由1.52462亿元(2002年)增长至2.02628亿元(2003年),增长率为33%;其毛利由64978万元(2002年)增长至92383万元,增长率为42%;其纯利则从39260万元上升到51589万元,增幅31%。

 

        用这份年报印证陈志列对整个工控市场的判断,显然是一条不错的论据。陈看好工控市场及研祥的理由还包括: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关键性行业的关键任务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工控机,而以工业PCIPC)为基础的低成本工业控制自动化正在成为主流;本土工控机厂商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工控行业的产品和技术非常特殊,因为我们出产的是中间产品,是为其他各行业提供可靠、嵌入式、智能化的工业计算机,”陈志列说,“从数字家庭用的机顶盒、数字电视,到银行柜员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加油站管理、制造业生产线控制……,金融、电力、政府、国防,等等这些信息化需求巨大的行业,都和工控机密切相关。有了旺盛的需求,工控行业两位数的高速成长很自然。”

 

        高速成长的另一面,是中国工控机市场的总盘子依然不够大。目前,PLC(可编程控制器)的市场份额依然要大过IPC(工业PC),而更加贴近标准化应用的IPC虽然已经威胁到PLC的地位,并正在成为工控的主流,但是“整个市场的规模没有到100亿元,所以还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产业大佬一起竞争。”

 

        即使是这样,中国工控市场的竞争看起来已然非常激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从欧美厂商到中国台湾省厂商,市场主动权几易其手,研祥等中国内地工控机厂商虽然在9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但是作为一个竞争整体,其在整个中国工控市场中的地位依然需要更加努力。

 

        “新的竞争形势呼唤产业链的进一步细致分工,”陈志列认为,“其实这个行业的圈子很小,很多老朋友在一起做市场、抢单子都快十年,但是大家越来越趋于合作而非竞争,更多公司会选择走向专业的系统集成,而非做自己的产品。”

 

        陈志列解释说,工控机产品的最大特点是可靠性,所以产品从研发到畅销的间隔时间很长,因为行业用户需要对工控产品进行反复的、严格的测试。这时候拼得就是资金实力,如果撑不下来,还没等到产品畅销,自己就先倒下了。“除了产品,专业化的系统集成市场其实非常大,比如专门面向锅炉工控机的系统集成,再如银行柜员机,还有军工领域的工控系统,一样会活得很好。”

 

        这也是研祥为什么要选择上市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利润率不错,如果只是为了埋头赚钱,没必要选择上市,”陈志列说,“上市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资本平台,中国工控机市场必然会走向更大的规模和真正的竞争,那个时候如果很多IT巨头都进来了,你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平台,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根本撑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为了5年~8年以后的竞争布局,陈志列很想联合更多的产业伙伴,在打造本土工控机厂商产业生态链上“做文章”,“中国台湾省的工控机厂商打败了欧美厂商,内地的工控机厂商也一定能将市场主导权夺过来!”

 

研祥十年

        2003年对于研祥来说是一个“好年”,企业召开十年庆典,还在香港成功上市。“第一次搞那么大的庆典活动,”陈志列感慨说,“十年、上市都是民营企业的重要门槛,过了这两道关,研祥现在应该好好想想下一个十年该如何发展。”

 

        对于陈志列来说,刚创业时候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19921993年的时候,市场的毛利率能到2000%,”陈回忆道,“那个时候我们就是挨个城市开研讨会,上午讲课,下午收订单,一个礼拜跑两个城市。当时的技术人员处于非常饥渴的状态,我们和当地的科协合作,就在科学会堂里面开研讨会、做讲座,很多技术人员都挤着来听,因为当时接受信息的渠道确实少,很多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都是这么普及开的。”

 

        现在,发达的网络资讯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还有十余年的行业信息化发展,客户变成了专家,信息从匮乏到爆炸,“五星级酒店,请人来听都得费周折呢。”

 

        但是在这种转变中,研祥的内部人员流动率却出奇地稳定,“我们在深圳有1200多人,流动率很低,这是在移民心态很重的深圳啊,”陈志列感慨说,“很多人都做了五年、八年,依然能与研祥一起不断进步,这是我们在下一个十年继续成长的最好的本钱。”

热点新闻

推荐产品

x
  • 在线反馈
1.我有以下需求:



2.详细的需求:
姓名:
单位:
电话:
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