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轮胎制造装备正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轮胎成型机作为轮胎制造的重要设备之一,其智能化控制水平决定了轮胎的产品质量、工艺参数和生产效率等多方面指标。此外,随着轮胎行业人工成本的持续升高,轮胎制造商也希望采用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制造装备,以降低人工成本。
自从196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PLC——Modicon 084以来,施耐德电气始终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一直走在PLC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更成为全球PLC市场的领军企业。当前,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制造业智能化浪潮,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中国PLC市场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正如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事业部市场部负责人乔锃所言:“作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特征,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关键所在。而作为工厂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历经半个世纪发展的PLC产品和技术在这场智能革命中无疑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把握新的时代机遇,以产品、技术、服务的创新迎接未来挑战,占领市场制高点正是每一个PLC供应商正在探寻的问题。”
在中国自动化领域,相比DCS、变频器等产品,PLC产品的国产化发展之路显然更为艰难。至今中国PLC市场仍然还是国外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可忽视的是国产品牌已经逐步在缩小差距,和利时作为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领军企业,始终坚定不移走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之路,立足为中国的智能制造、工业控制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控制大脑,坚持不懈地深耕PLC领域,引领中国PLC产业的发展。
作为一家享誉世界,拥有在华140余年历史的企业,西门子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电子及电气产品供应商。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其中就包括在当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引起业界轰动的SIMATIC S5PLC。时隔40年,西门子PLC产品始终在中国PLC市场竞争中位列前茅。探究其中的原因,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数字化工业集团工厂自动化事业部PLC产品经理于率浩认为,持续创新是西门子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自1969年在美国诞生以来,伴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PLC技术一直在不断演进中。经历了50多年的持续发展之后,PLC的内涵与50多年前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PLC诞生的初期,它主要是用于替代传统的继电器硬接线逻辑电路,而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PLC在性能、功能、易用性和产品形态等方面已历经几代变革,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运动控制功能、过程控制功能的通用控制器。
近年来,随着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原材料、人工成本的不断增长,我国OEM厂商面临着营收、利润继续下滑的巨大压力。用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部OEM业务负责人崔志达的话说,告别过去十几年前的蓬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的OEM市场似乎也进入了“新常态”。在如今这个行业洗牌、阵痛的过程中,众多OEM厂商迫切需要通过智能化来加强自身优势,以获得持续的发展。
近期,美国剑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体清单”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华为的从容应对,还是中国政府的奉陪到底,这背后印证了中国整体科技创新实力不容小觑的事实,还进一步鞭策着中国企业在自主科技创新领域中不断前行,中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电智科)正是其中之一。
初识刘宇凌,是在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19)期间,这位北京北一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一机床)原总工程师,现场分享了“智能+数控机床”发展的精彩见解,随后记者获得了采访他的机会。交谈中,这位重型机床技术专家,低调谦和,干净利落,“其实我没什么可写的,说说北一机床和国内机床的一些情况倒是可以,我有些不成熟的见解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位随和、爱笑、严谨的总工程师,用真性情开启了他的分享。
作为装备制造的“母机”,数控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若把中国机床比作中国制造的“芯片”,那么中国的数控系统可以说是中国机床的“芯片”,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机床行业正在大力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机床行业的回暖及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国产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的可靠性、精度稳定性、工艺适应性、成套成线自动化及智能化,由此,高档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也迎来较大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