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皮尔磁在工业安全市场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而其核心竞争优势就是专业和创新。全球第一款双手安全继电器就是由皮尔磁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作为一家拥有近70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我们始终从事于保护人、机器以及环境安全的技术开发和标准研究。
2016年10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指南》的发布对工业企业以及从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作的企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摆在大家面前的很多困惑和难题给出了解答,并提供了针对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落地技术手段。针对《指南》,本期记者特别采访了《指南》牵头编制单位——工信部电子一所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部副主任张格先生,就《指南》发布意义、如何落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智能工厂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突破点几乎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但关键是,什么样的工厂才是智能工厂?如何实现智能工厂?这些成为众多自动化企业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的快速兴起,现代工业信息化发展已迈入建设智能工厂的历史新阶段。企业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新特征日益凸显。近来年,在两化融合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下,我国工业实力持续提升,国内智能工厂建设稳步推进,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工业4.0时代,工厂的概念已不同从前。不再是工人+流水线+批量生产这么简单,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宋华振认为,智能工厂的核心应该是对“变化”的响应能力。这里的“变化”即指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但他也同时提出,智能化不应该仅仅包括产品本身,也包括对质量、成本与交付周期这些基本运营管理的“优化”,因此,智能工厂能够解决高品质、低成本与快速交付这些基础的能力提升问题,然后是在此基础上的个性化。
制造业的数字化是一个全球关注的话题,因为世界各地都面临着非常相似的挑战,即新产品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市场;产品的定制化和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越来越高的灵活性;对提高效率的永恒渴望,要求缩短开发周期,节省资源和能源。
工信部的张相木司长曾经这样描述智能工厂:智能工厂应该实现虚拟设计(数字化设计)、生产执行(制造单元及管理)、智能服务的功能。这三方面与管理平台交互,实现工厂的生产过程及相应资源与整个价值链上的上下游元素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互,从而达到资源最优化的自动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实现个性化定制,管理和追踪,分析反馈,全方位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和利时作为国内标杆性的自动化企业,在很多人的眼中,具有传奇的色彩。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产能严重过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节点上,和利时也面临着转型与蜕变。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唯有寻求新的突破,才能保持业绩的持续增长。在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毅明的眼中,智能工厂无疑是和利时的下一个突破点。
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网络化的生产设施及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它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融合了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商业智能、运营智能等全新的ICT技术。在ABB中国机器人及运动控制事业部负责人亚文霖的眼中,未来的智能工厂中,流程构建可以实时进行,生产极其灵活,从订单到交付整个价值链可实现全程自动化。生产可进行远程监控,即使是在夜间,客户订单和生产均可自动化处理,且产品的整个制造及配送过程可全程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