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 RISC‑V AI 加速器预计在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11 亿美元,随着 AI 芯片整体市场向 AI 加速芯片(ASIC)扩展,RISC‑V 架构迎来了专业化和边缘部署时代的机遇。”
01 Qt 收购“I.A.R. Systems
Qt 以现金溢价方式提出收购 IAR,金额估值约 2.3 亿美金,董事会支持并获得主要股东承诺。目标是通过整合 UI 与嵌入式工具链实现平台优势,并推进 IAR 向订阅模式转型。交易需达成高股权比例接受并获监管批准,最终完成日期预期在 2025 年 9 月底前。
· 业务整合预期
Qt 计划将其跨平台 UI 工具链与 IAR 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编译器和调试器)整合,提供从 UI 到底层 MCU 的一体化开发平台。
· Qt产品整合与平台一体化
Qt 的目标是构建“一站式嵌入式开发平台”,将其 GUI 框架(Qt/QML)与 IAR 的低层工具链(编译器、调试器)打通。
预期影响:
IAR 编译器(如 for RISC-V、ARM)将进一步优化与 Qt 运行时的兼容性。
会开发Qt + IAR 联合 SDK(适配 STM32、RA MCU、RISC‑V 开发板等),增强交叉编译体验。
IAR 的 Build Tools for CI/CD 将可能与 Qt Creator 集成,实现 DevOps 自动化工具链。
· 多架构扩展趋势将增强
Qt 希望扩大其对 Arm、RISC‑V、Renesas RA、NXP i.MX 等平台的影响力。
IAR 未来的产品路线会更倾向:
加速对 RISC‑V 商用 MCU/SoC 的支持;
增强与 Qt LTS/RTOS 的联调功能;
增加 多核调试支持(尤其是 AI+MCU/MPU 异构结构下)。
原文链接:https://www.newelectronics.co.uk/content/news/iar-accepts-a-230m-bid-for-the-company-from-qt
02 Parrot OS 6.4 计划支持 RISC‑V
Parrot OS 是一个专为信息安全、渗透测试、取证分析与隐私防护设计的 Linux 发行版,由意大利团队 ParrotSec 开发,基于 Debian GNU/Linux。它是 Kali Linux 的重要替代方案之一,强调安全性、轻量化和匿名性。
· 初步支持
Parrot OS 6.4 开始支持 RISC‑V 架构,该发布为后续版本(如 Parrot 7.0)全面适配 RISC‑V 做准备。
· 构建脚本
核心构建脚本经过重写,增强自动化能力,从而更轻松地生成包括 RISC‑V 在内的多平台镜像。
· 为 Parrot 7.0 铺路
官方确认 6.4 为 6.x 最后一个版本,下一代 Parrot 7 将基于 Debian 13 “Trixie” 构建,并明确将引入 RISC‑V 支持与多桌面环境格式
· 技术与生态影响分析
多平台渗透测试平台布局:随着 RISC‑V 支持加入,安全研究者和渗透测试人员将可以在低成本 RISC‑V 平台(如 SiFive 开发板)上运行 Parrot,包括其工具链(Metasploit、Sliver、Caido 等)。
构建与部署能力升级:重构后的构建流程有助于将来支持 RISC‑V 镜像的持续集成与自动发布,从而简化开发者和 DevOps 的适配流程。
社区与生态扩展:RISC‑V 的加入吸引更多开源社区、芯片设计者和教育用户进驻 Parrot 生态,推动安全工具与教育资源的交互整合。
原文链接:https://cyberpress.org/parrot-os-6-4-launches/
03 国产芯片设备“教学”革命
中国厂商推出了一整套国产芯片制造设备,达到可“教人如何从头制造芯片”的水平。其目的是让公众和研发人员更直观地理解芯片制造流程,从晶圆处理、刻蚀到封装各环节一目了然。
中国芯片设备正在经历从“追随者”到“逐步自主”的转型:
教学与普及驱动的设备透明化,帮助培养从业者;
多重图案化+国产DUV路径成为应对高端设备阻断的策略;
国家政策与企业资金支持推动国内设备领域快速扩张;
虽已迈向中端(28nm–7nm),但高端 EUV 仍是中国无法触及的制高点。
· 中国设备厂商正逐步填补高端设备空白
企业如 SiCarrier 在 2025 年的 Semicon China 展会上亮相多款国产制程设备,包括刻蚀、沉积以及检测等工具,并宣称具备 5nm 多重光刻工艺能力,绕开对 EUV 的依赖。
SMEE(上海微电子)在 2023 年推出 SSA800 系列深紫外(DUV)浸入式光刻机,具备制造 28nm 芯片的能力,并正着手攻克 7nm–5nm 多重图案化技术。
· 自给率提升与挑战并存
根据 Reuters 报道[1],国产芯片制造设备在中国采购市场中的占比由 2020 年的约 5.1% 提升至 2024 年的 11.3%,显示国产化进展。
不过,顶级 EUV 工艺仍由荷兰 ASML 垄断,中国虽在 DUV、刻蚀与清洗设备方面取得进展,但高端刻蚀设备(如 EUV)仍不能国产化。
· 技术绕路与应对策略
在受限于美国对 EUV 设备出口管制后,中国通过 “多重图案化” 技术(multi-patterning)结合国产 DUV 设备,间接实现类似 5nm、7nm 工艺的芯片制造路径。SiCarrier 已申请相关技术专利。
技术路线以更高成本和更低良品率为代价,但为克服外部封锁提供了“可行的替代方案”。
· 国家战略与市场前景
报道强调,国内厂商背靠国家投资(如半导体专项基金),正迅速扩充产能并拓展市场,包括刻蚀、清洗、光刻及检测等设备领域。
SMIC 的新生产线已大量使用国产设备并推广到28nm及7nm工艺,使国内设备商的市场空间扩张明显。
04 RISC‑V 正从开源 CPU 架构,迈向AI 加速器基础设施
从纳入低功耗推理芯片,到 Meta 等巨头探索训练加速的高性能方案,生态与市场快速扩张——2025 年 RISC‑V AI 加速器收入破 11亿美元,边缘芯片出货量预计十年内突破亿级。
· RISC‑V 在 AI 的关键优势
RISC‑V 是一种开放式、模块化 ISA,非常适合于构建定制的 AI 加速器,能够针对专用工作负载(如矩阵乘法、量化处理)优化处理路径维基百科。
软件驱动硬件设计,使芯片可扩展且易于集成多核、GPU/NPU 等 AI 元件,促进硬件/软件协同设计。
· 典型应用与案例
Meta 正测试其首款基于 RISC‑V 的训练加速器(AI training accelerator),联合 Broadcom 和台积电实现流片,若顺利应用,将降低对 Nvidia H100/H200 等 GPU 的依赖
多家公司正在开发面向 端侧(edge)或嵌入式 AI 推理的 RISC‑V SoC,典型代表包括:
Marsellus:一款超级低功耗 AIoT SoC,支持 DNN 推理,功耗仅数十 mW,性能达 3.32 TOPS/W(软件),12.4 TOPS/W(硬件)
Occamy:具备 432 核心、支持双 HBM2E,目标面向大型线性代数与稀疏计算
DARKSIDE:面向极端低功耗边缘端 AI 推理与训练,采用混合高精度/低精度数据路径
· 出货预测与生态
据 ABI Research 预测[2],到 2030 年,RISC‑V 架构的边缘 AI 芯片出货量将增长至 1.29 亿颗
RISC‑V 联盟和生态系统不断壮大,已有包括 Google、MediaTek、Intel、Nvidia 等大厂参与,推动开源 RISC‑V 架构加速器在 AI 应用的标准化
· 展望:RISC-V 在 AI 演进路径
不仅限于端侧部署,RISC‑V 正走向高性能训练加速器,挑战仍有待验证功效与性能比。
模块化 ISA 特性允许定制扩展指令,对 Transformer、LLM 推理等特定 AI 工作负载进行专门优化。
中国、欧洲、美国等地都积极推动以 RISC‑V 芯片自治替代传统闭源架构,兼顾成本、可定制性、供应链多样化等需求。
原文链接:https://sqmagazine.co.uk/ai-chip-statistics/
05 酷毙了|用 160核 MCU 堆一个 掌上集群
德国硬件爱好者 Matthias “bitluni” Balwierz 打造了一张 M.2 插槽卡,堪称“RISC‑V 超级集群”——高密度集成 160 个 CH32V208 单核 RISC‑V MCU,每颗频率可达 144 MHz,这些微控制器被分布在板面如“小刺”般的 10 个模块上,形如掌上超算。
· 性能演示与实验
虽然单颗 MCU 性能有限,但 160 颗集群也算得上“80 年代中期水准的超算”。Balwierz 使用一个“光线行进(raymarcher)”演示,尽管速度尚不能媲美现代 GPU,但足以展现其并行能力
· 架构与设计挑战
模块化 M.2 平台:主板带有 10 个垂直 M.2 子板,每块上有 16 颗 MCU;选择靠接电线进行连接设计,类似“刺猬状”结构。
功耗与供电问题:项目正在调试中,主因是电源不足导致“brownout”(棕色断电),再加上 PCB 无良好地平整接地,信号线也没有配合终端匹配,容易出现干扰问题。
通信瓶颈:通过 PCIe 上的 WCH CH382 串口桥连接主机,计算能力远胜通信带宽——典型“算多传少”难题
引用列表
来源:V大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