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为物联网技术底层,气体传感器年复合增速10.9%。《“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聚焦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算法和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制定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团体标准,并基于15000余家中小企业数据,编制形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1)》,分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态势,从业务转型、管理转型、产品转型的三重视角剖析转型进展、成效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展望。
本白皮书以向社会各界和业界展示5G商用发展趋势为核心内容,客观梳理2021年5G商用发展的进展、成绩、经济社会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1~2年发展方向进行研判,希望能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5G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工业软件行业正处于“换道超车”历史机遇期,同时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国产工业软件厂商正迎来更多的突围机会。
一、工业互联网的四个特性 二、四层进阶落地模型 三、大型制造企业实践 四、中小企业解决思路
智能座舱: 硬件为基、 软件赋能。 建议关注座舱人机交互(HMI) 的底座 —— 座舱SoC与座舱域控制器、 窗口 —— IVI和HUD、 灵魂——操作系统、 铲子 —— HMI设计开发工具等领域投资机会。 自动驾驶: 智能汽车后期可通过算法迭代开放更多智能驾驶场景, 但必须以预埋硬件为前提。 建议关注感知冗余与算力超配带来的传感器、 芯片、 域控制器、存储芯片等领域投资机会。 整车落地: 自动驾驶时代量产为王, 主机厂掌握数据资源、 构筑核心壁垒, 其价值有望在智能汽车时代迎来重估。 建议关注坚定拥抱智能化的造车新势力与积极推动量产落地的科技造车厂商, 以及商业化落地可期的未来出行厂商。
本指南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以及工业园区管理者。本指南内容包括5G、卫星、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软件等主要数字技术介绍,上述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方向、已实施的典型案例,为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报告梳理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重点探究了其在工业数据智能平台与供应链协同的应用实践,总结工业互联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为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提供参考,同时,报告也对工业互联网的未来趋势作出展望。
《数字电网标准框架白皮书》是国内首份聚焦数字电网标准体系建设的白皮书,分析了数字电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从物理系统、信息系统、业务系统三个维度制定数字电网技术体系,并对数字电网标准化框架与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重点研制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体系化推进数字电网标准化建设,形成以电力系统为基础的、具备特大规模数字化服务能力的融合型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软件标准化既是凝聚工业软件产业共识、促进经验固化的有效手段,又是引领工业软件技术创新、推进规模化应用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强工业软件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碳中和?政府和企业各方应该怎么做?最后我会用三个案例讲解数字技术助力碳中和的场景。
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制造业仍是经济支柱产业。该报告通过对国家、行业和公司等多层面研究,论述了当下危机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影响经济韧性和脆弱性的因素。
报告认为数字化、低碳化是驱动绿色发展的双引擎,数字化使能低碳化发展,低碳化激发数字化的无限潜能。为了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报告提出需要在提升数字设施基础能效、加大可再生能源占比、使能行业绿色发展三个方向持续创新。
本白皮书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炭行业应用发展趋势,结合典型煤炭企业和煤矿的实践经验,在遵从现有政策、标准、规范前提下,提出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煤炭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整体构架、功能及可靠性要求等, 作煤炭企业相关顶层设计参考之用。
报告从城市治理、智慧园区和智慧政务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报告提出了物联网金融在智慧制造、智慧车联、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基建的6大应用场景。同时,确立了物联网金融标准的框架,明确了监控对象、监管设备、业务流程、风控模型等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