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赋能和支撑作用是多维的,在促进制造业资源要素和产业体系全局性优化方面效用凸显。报告在厘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内在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对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的、外部的“协同”与“资源配置”方面如何作用,以产业链供应链大中小企业协同、产业集群建设、跨区域资源配置等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先进做法与典型实践,总结提炼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供应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报告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分析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并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需求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报告针对中小企业、转型服务方、产业联盟及行业协会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更有效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标准编制单位的辛勤努力,现已形成国家标准《数据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要求》征求意见稿。为确保标准质量,网安标委秘书处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以数据产生的业务源头到数据实现资产化的全流程入手,按照“业务数据化-数据资源化-数据产品化-数据资本化”的演变方式,探索建立数据资产化的可行路径,以期为企业数据资产化实操提供参考。
2024年第二届智慧电力能源安全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邀请清华大学教授郭庆来作了题为“数据为中心的AI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本报告以“制造业企业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问题为出发点,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维度、原则、实践和标准5个方面展开,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什么”、“转什么”、“怎么转”、“转到哪”等方面展开研究。
交通运输行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 如何破除制约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如何提升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
目前广受热议的“AIGC”实际是对此次AI技术变革的一种描述概念,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那么2024年则是“AIGC”应用元年。
2024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下称:《指南》),提出到2026年,我国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2024年6月20日,由清华大学、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4国家能源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在电力碳中和专委会分论坛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蒲天骄作了题为“电力物联网智能应用技术”的主旨报告。
2024年3月22日,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旨在规范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处理活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本《实践指南》提出了对大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安全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可用于指导大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安全评估活动。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再到当前的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阶段,科学技术扮演了最重要的作用。未来5到10年,随着人工智能、通信、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我们正加速迈进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世界,它将重塑我们的数字生活和生产,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
0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概述 02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03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04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05 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投资机会及策略
本报告聚焦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全面数字化转型,一是从政策加持、技术变革及需求驱动几方面得出我国数字化转型迈入数字孪生、虚实共生发展新阶段。二是调研发现,虽然我国数字孪生需求旺盛,但是建设发展仍面临如数据难融合、技术难集成、场景需深化、机制待变革等突出问题。三是系统提出了数字孪生发展呈现出的五阶段演进路线,即三维模型驱动、可视化渲染驱动、感知闭环驱动、全息仿真驱动和人工智能驱动,以及数字孪生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六大发展路径。四是构建了虚实共生、仿真推演、迭代优化的数字孪生“四层一域一体系”总体架构,并展示了华为云开天aPaaS等系列产品及服务在城市、水利、交通、能源、文旅等领域的数字孪生优秀实践落地案例。五是对未来进行展望,指出数字孪生技术、产业、应用、数据下一步发展方向。
2023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稳定发展任务,我国造纸行业彰显出强大的韧性。尽管市场需求波动震荡、原材料供应成本攀升等多重困难交织叠加, 致使部分企业亏损,整体经营压力加大,但全行业积极寻求突破和转型,提升国内原料供给能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 不断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经过全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实现了行业生产量的稳定增长,确保了对消费市场的稳定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