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趋势(2024-2025年)》报告,通过对全球150个典型集群的跟踪研究,提炼出当前全球集群发展的“五大关键词”:跨国合作、净零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方治理、尖端技术集群培育、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
报告聚焦中国具身智能产业,从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场景应用到未来路径,系统梳理产业脉络——既解读了“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意义,也呈现了市场规模2027年有望达1.25万亿元的增长潜力,更深入剖析科研、工业、商业、家庭四大核心场景的落地实践与典型案例。无论你是产业研究者、企业决策者,还是科技爱好者,都能从中快速把握中国具身智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案例集》中,城市案例15个,侧重为推动本地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采取的政策举措和组织模式等典型经验做法;园区和集群案例9个,聚焦园区管理和促进机构通过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优化升级基础设施、促进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式改造、强化公共服务保障等推动园区内或集群内企业数字化改造的主要做法;企业案例35个,突出解决方案的成效、可复制性和行业特点,聚焦通过数字化技术产品与服务解决行业企业痛点问题、探索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具有工业基因的数字化转型服务机构。
任何控制系统具备其控制功能,针对工业机器人,我们要了解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功能、特点、结构组成,了解当前主流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分类、所采用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发平台,理解工机器人驱动系统,并能分析出不同类型驱动系统的特点和优劣。
10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提出到2027年,新制定云计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不断健全云计算产业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以标准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效更加凸显。加快云计算领域国际标准供给,促进产业全球化发展。
本报告基于对全球2170名IT和企业高管的大规模调查,聚焦AI与低代码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为我们揭示了全球数字化进程的最新趋势。
本蓝皮书以智能焊接机器人为核心,重点阐述了其各核心模块的发展态势,其中包含焊接机器人本体、3D 视觉及激光焊缝跟踪系统、智能焊接控制系统、离线编程软件、焊接配套设备如焊接电源、焊枪等,结合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特点,剖析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和技术趋势,同时对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行业、应用场景和应用趋势进行分析,旨在厘清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发展脉络,帮助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及投资机构了解当前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的最新态势,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
报告以“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的融合”为主线,系统剖析了科技、应用、资本、政策四大维度对产业链的深刻影响,旨在帮助科技创变者们更快洞悉具身智能的产业真相,把握下一轮产业变革的主动权。
本报告深入研究了算力网络人工智能模型推理算力度量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及关键技术,并结合典型应用案例验证其有效性。本报告旨在提出一套科学、系统且可落地的算力度量方案,推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普及化应用。
本报告从国家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和“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的分析开始,结合离散制造业智能工厂的建设经验及实际需求、新型工业控制系统发展趋势,描述了智能工厂总体架构及建设重点方向;提出了开放自动化系统的创新架构、关键技术和生态;介绍了开放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工厂建设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两个案例也详细展示了开放自动化系统如何结合工业蜂窝网、边缘算力平台赋能工厂实现智能化的实践;报告的最后对人工智能和开放自动化的技术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为应对⼈⼯智能快速发展的新⻛险新挑战,安全有效地释放应⽤需求,促进⼈⼯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在国家互联⽹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 全国⽹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国家计算机⽹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等专业机构、 科研院所、 ⾏业企业, 持续跟踪⻛险变化, 梳理调整⻛险分类,研究探索⻛险分级⽅法,动态调整更新防范治理措施, 制定《⼈⼯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 推动增进⼈⼯智能安全治理共识, 促进协同共治、 普惠共享。
传感器在机器人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正因为有了传感器,机器人才具备了类似人类的感知功能和反应能力。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学科,被并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目录 1、工业机器人产品概要 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分析 3、本土重点企业分析
本书意在还原工业软件这种特殊工业品的面貌。第一章按类别描述了工业软件,大致按照从工厂建造开始,到设计研发,到制造,再到运行维护的线索。
本白皮书首先详细阐述了分布式算力感知与调度的背景、需求体系架构以及关键技术,同时介绍了该技术在远程医疗、智慧城市大模型分布式训推以及云游戏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并探讨了当前技术落地、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以及标准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建议。
技术唯有融入生活、家庭、企业与环境,才能真正推动文明进步。